走进沙家浜【原创】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走进风景优美的沙家浜,经典皮黄萦绕于耳:
“这个女人不寻常……”
……
我们是听着经典长大的,这些都耳熟能详,可是今天听来感觉不同寻常,因为,今天不是在收音机旁,也不是对着荧屏,而是站在曾经的烽火焦土上,在诞生经典的摇篮边,面对浩浩的湖水,追寻那红色的印记。八十多年的沧桑,那不屈的岁月早已尘封,历史场景很难复制再现,探访的心唯有紧紧地拉着沙家浜的手,感受它那遥远深沉的脉动,穿越时空的隧道,边走边倾听湖荡给我讲芦荡火种的故事。
远眺湖荡,河浜纵横,曲折蜿蜒,湖水浩荡,幽深迷幻。当年,“暴风雨来了”,而宝贵的火种安然隐藏。
面前的芦苇,层层叠叠,一望无际,郁郁青青,密布丛生。因为有它藏兵蓄势、遮风挡雨、充饥度命,芦荡火种得以生生不息。
静雅的茶馆里,暗藏着刀光剑影,铜壶和刀把的对决,巾帼与“流氓”的较量,惊心动魄,犹历历在目。
河边的渔船,见证了鱼之得水、载舟踏浪、舍命救命之深情,使人想起了淮海的推车、黄桥的烧饼和沂蒙的炉火。
……
遥想当年,“反扫荡”那是一场军民联袂主演的大戏,智慧和胆识,在芦荡这个天然的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气壮山河。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迎来了“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说起来轻松,唱起来也好听,设身处地想一想,胜利真的来之不易。以弱胜强,“重见光明”的成因在于:
湖——天时不如地利。 “风声紧,雨意浓”, “芦苇深处把身藏”,“河湖港汊好战场”,“粮缺药尽”时,“大江南自有天然粮仓”, “紧握手中枪”,“坚持在芦荡”。
壶——地利不如人和。 养伤时“一日三餐有鱼虾”,“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 如此鱼水情深,“亲如一家”,“骨肉相连”。“不寻常”的女人,“铜壶煮三江”,“提壶续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不卑又不亢”,“背靠大树好乘凉”,发动群众,从容周旋,“安排照应更周详”。
糊——还有一个大老“糊”。“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多行不义必自毙,“汉/奸匪帮”好一似“汤浇蚁穴,火燎蜂房”,“草头王”“讲义气,终当报偿”。
一个故事染红了湖荡河浜,
一页历史承载了峥嵘诗话,
一部经典留下了不尽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