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力者不低不下
在小区里,经常看到或遇到一拨老人,奔走于各个垃圾桶之间。年龄大概在六十多岁,有男有女,都穿着一件深色罩衣,戴着手套,有的手里提着大编织袋,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骑着三轮车,有的推着小推车,上面驮着各种“宝贝”。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拾荒者”——淘垃圾的人。小区居民多,占地面积较大,估计有几百个垃圾桶。“拾荒者”都是行色匆匆地游走于各自习惯的线路,一边走一边看,在距离垃圾桶较远的地方,就开始扫描垃圾桶的内容,还密切关注周边有没有“同行”,有时会出现几个人同时冲向一个垃圾桶的“热闹”场景,甚至为争抢垃圾而发生口角。这里矛盾最多的是环卫人员和淘垃圾的,一个垃圾桶,每天都要经过好多次翻拣,各取所需,不免要把垃圾从桶里翻出来,现在的垃圾桶都比以前的高大,有时垃圾桶底部的垃圾不好拣,手臂又不够长,只好把垃圾桶扳倒,倒出来仔细检查,又要急着赶向别的垃圾桶,最后有的垃圾就留在外面。环卫人员(运垃圾的)见到很不高兴,有时正巧遇到这些淘垃圾的,都要不荤不素地说上一通,而这些人好像一个犯错误的孩子,都是蔫蔫的避着走。其中深层原因,就是他们抢了环卫人员的市场资源,每一辆垃圾装卸车上他们都挂着两个大口袋,就是为拣垃圾准备的。抢了"财路",自然不高兴了。淘垃圾的黄金时间是早晨8点左右和晚上,还有星期假日,前者是上班上学时间,出门的都把垃圾带出,后者是把一天的垃圾清空,星期天搞卫生,清理的废旧物最多。所以,有时,晚上还有人打着手电筒在垃圾桶里找“宝贝”。
据了解,这些人大多是外地人,在这里帮助带小孩的,有的是当地的生活贫困者,有的拣垃圾还要瞒着自己的子女,偷偷地、等小孩上学上班以后行动,拣来的东西都藏在车库或者其他地方,积聚一段时间,卖点零花钱。实际上,拣垃圾并不是嘴上一说这么简单轻松,丢开雨雪冰霜,风吹日晒不说,就是拣垃圾,实际是“淘”,垃圾桶里的垃圾是没有分类的,要解开垃圾袋,扒开里面的垃圾,一样一样的筛选,这里面什么污物都有,臭烘烘脏乎乎的,遇到一个大件上有可取之“财”,哪怕一个金属片,要敲、砸、拆,忙碌半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心理:怕家人和别人瞧不起,总有一种躲躲闪闪的情态。
在楼下遇到一位可以说已经熟悉的老阿姨,我正巧放垃圾,看她身子趴在垃圾桶上拣下面的东西,很困难,我说你把垃圾桶倒下了拣呀,她抬头看看我,见我不是恶意,就把垃圾桶扳倒,结果拣了一个矿泉水瓶,我又问一句,你们这么辛苦,一天能拣会多少钱哪?她略微停顿了一下,低着头继续做她的事情。我断定,她不是没有听到,而是听到了不回答。
离开后,我内心颇不是滋味,陷入深深地自责,我无意识的善意一问,恰恰刺到了老人的痛处,或者说伤了老人的自尊,她可能把这句话当成了对她“职业”和收入的嘲笑,一个淘垃圾的老人一天能拣多少钱,还是个秘密吗?用脚后跟都能想得出来。我问得实在是无聊、无知、无趣。有时候,自卑也是一种自尊。她何尝不想和其他老人一样,游山玩水,打牌下棋,唱歌跳舞……可是,生活不允许啊!先生!是啊!同样一件有破洞,有补丁的衣服,穿在一个土豪身上那叫流行时尚,穿在一个人物大官身上,那就闪耀着朴素节俭的光芒,穿在一个“拾荒”的身上,就是穷困寒酸,前者是要把破洞补丁展示给人看的,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后者巴不得把破洞补丁掩饰起来,不让人看到自己的难堪。他们的内心很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其实,这拨老人也不要过于自卑,拣垃圾,没有什么不光彩的,虽然脏点、苦点、收入少点,但是,凭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不低不下,不卑不贱,应该抬头挺胸行事做人。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
我想起了丹麦的一个故事:
丹麦一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街口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正趴在垃圾箱上翻找着什么。他踮起脚尖,上半身几乎都没在了垃圾箱里。过了一会儿,老人找出两个矿泉水瓶,而他的脸上沾满了脏东西。
转过一条街,又看到了一个裸着上身的少年。少年和垃圾箱一样高,他几乎悬挂在垃圾箱上,鼓捣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
他发现,很多拾荒者个子矮小,有的还有残疾,耸立街头的垃圾箱就像一座座高山等待他们去征服。
第二天,他写了一份关于改造城市垃圾箱的提案,交到了相关部门。
他觉得搞福利不应该单单是表面的救助行动,而是应该让一些愿意自食其力的人得到应有的尊严。建议把所有垃圾箱的高度都降低30厘米,这样拾荒者就不会为了得到一个瓶子而灰头土脸了。
提案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复。
一个月后,高度被压缩了30厘米的垃圾箱出现在了街头。设计者别出心裁,不仅仅缩矮了垃圾箱,而且垃圾箱还可以翻转,这样拾荒者就能很方便地捡到里面的“宝贝”了。
这30厘米,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让弱小者看到了自己不能被忽视的尊严。我引述这个故事不是要求改造垃圾桶,而是要改变我们的眼光,每个人的目光里多点同情、温暖、尊重,平时放垃圾时,能不能为他们想一想,把垃圾先分类,把可回收垃圾直接放在便于拣的地方,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愿“拾荒者”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人性尊严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