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年中最公平的日子。秋分,秋天已经过了一半。
整天忙乎,每天都重复昨天的故事,对时令节气疏远得近乎冷酷,且离开农村的老家也有段时间了,跟农业、农村、农活关联密切的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也渐渐淡忘,回头看看,似乎有点“背叛”生我养我的家乡了。
节令来临,文人们忙着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市民们忙着美味美食,观光游乐,农民们忙着收藏成果,播撒希望。而我文不像个秀才武不像个兵,什么都不行,但是,对家乡中秋景象的留恋依然如初,虽然忙碌,但是,寻找印象中的中秋的冲动油然而生,愿借此拾起记忆的碎片,重温农耕的乡土气息,充分的接接地气,反刍那多彩岁月的况味。
身处秋天不识秋,有点像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我生性守拙,城市石林,园林景观,宽阔的马路,风驰的车辆,蟹肥菊黄,丹桂飘香,精美的月饼,鲜美的菱藕……都不是我记忆中的符号。天光云影,北雁南翔;沃野平畴,
遍地金黄;棉花吐絮,大豆摇铃
;谷堆成行,禽畜肥壮;塘藕河菱,鱼虾游荡;农家菜园,瓜果飘香;田间地头,谷场村庄,到处弥散着欢愉和繁忙;傍晚,绿树掩映的村落,炊烟袅袅,飞鸟归巢,夜晚,明月东升,或繁星点点,蛙鸣蝉噪渐渐谢幕,蟋蟀的的鸣叫重新登场……这些都尘封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日久弥新。她没有江南的秋天的淡雅、妩媚、贵族,但是,她淳朴、厚重、秀气,不施粉黛,浑然天成,涵育着乡土文化的天然情韵。
我现在的岗位决定了我不能自由的飞翔,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有限的半径内活动,我知道,就这么个条件,就是再给我一双慧眼,即使回到老家,也不可能寻找到那个秋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快,老家都拆迁了,那些陈旧古老的元素基本已经从往日的版图上消失了,原来的乡邻正经历着一次新时代的“赶散”。我的一位同事,比我年长几岁的老先生,夫妇二人,不留恋省城,不迷信m国(孩子分别在省城工作、移民),就喜欢住在自己的那个乡旮旯里,守候和呵护着那近乎原生态田园的淳朴、绿色和宁静,想起此,我就会对他们羡慕嫉妒,因为,以我的眼光,这种等于超然物外的“清贫”和归隐远远胜于灯红酒绿、出舆入辇的豪华和奢侈。
不是我偏爱怀旧,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现代的文明,而是有这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珍藏了一点历史记忆,怀旧也没有什么不好吗,历史教科书不就是怀旧的典型吗?正因为此,好多地方政府都在修复名人故居或仿制古代建筑风格景区,以求多重效应。
说寻找秋天,也就出门透透气。已经快3年没有接触相机的快门了,我的博客也快3年没有更新了,今天拍了几张很平常的片子,尽量回避城市的奢侈和繁华,还是基本找不到历史秋天的元素,就一个感觉——清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