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比手法的极致应用——《快乐王子》原版

(2016-05-10 12:50:22)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书评

http://s10/mw690/0034c2d5gy71zrw2s7n09&690

在《快乐王子》中,对比手法被王尔德应用得淋漓尽致,层出不穷,难得的是,即使王尔德用了这么多的对比,却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都没有。对比手法的应用可以让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这种类似于将坏人与好人作对比的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思维方式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而且王尔德的语言机趣幽默,更让这些对比往往带有深意。

如本文第一个对比:“‘He is as beautiful as a weathercock ,’remarked one of the town councilors who wished to gain a reputation for having artistic tastes ;‘only not quite so useful ,’he added ,fearing lest people should think him unpractical ,which he really was not.”

这里有两个对比,一个是“artistic tastes”“unpractical”的对比,一个是“wished”“fearing”的对比,也就是艺术与务实的对比,以及自己对快乐王子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同时又怕惹来非议的对比。

在这前后两种对比中,此人庸俗至极却又附庸风雅的嘴脸被生动地勾勒了出来,后面的那句“which he really was not.”更是点睛之笔,进一步对此人进行嘲讽。但是个人觉得此段的意义并不仅仅止于,王尔德一向认为艺术高于一切,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王尔德是反对现实主义的。这一段话可以说也是王尔德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指出大部分人都知道艺术的美好,却背道而驰,因介意世俗的眼光而摇摆不定。

在对小王子态度的前后对比中,王尔德更是进一步嘲讽现实主义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去关注人类灵魂深处最美好的一面,如后面这一段:“‘The ruby has fallen out of his sword ,his eyes are gone ,and he is golden no longer ,’said the Mayor in fact ,‘he is little better than a beggar !’”这里的“in fact”将王尔德嘲讽语气表露无遗,人们只知道快乐王子不再漂亮,却没有想过为何快乐王子会变成这样,人们只看到自己所看到的,却不知道去发掘内在的美丽。

一开始出现的几个对比可以说王尔德都在表现他自己的文艺理念,如理性的母亲与想要月亮的孩子,相信自己的梦的孤儿院孩子与不赞成小孩子做梦的数学老师。另外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对比,那就是无论这些人互相之间存在什么对比,他们对快乐王子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他们都相信快乐王子是快乐的,更崇羡着他的美丽。

在第四段有一个人说的话也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原文如下:“‘I am glad there is someone in the world who is quite happy ,’muttered a disappointed man as he gazed at the wonderful statue .”之所以说有趣,是因为这个人明明只看到了快乐王子的外表,就能断定快乐王子“quite happy”,看到后面我们很轻易就可以发现,快乐王子的心情绝对和这人说的完全相反。

但是耐人深思的是这个人明明是一个“disappointed”的人,却能相信快乐王子真的非常快乐,而且还对世界上有一个这么快乐的人表示“glad”。如前所说,前面的几个对比可说是王尔德在表达自己的文艺理念,而在其他对比中我们所看到的王尔德用的嘲讽语气,我们无疑可以看出王尔德对于现实世界也是“disappointed”的,但是王尔德始终坚信着艺术的美好。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disappointed”的人看成是王尔德在童话里的化身,一直坚信并仰望着代表唯美主义的快乐王子。

接下来小燕子出场了,这里最明显的对比莫过于停留在北方的小燕子与已经飞往埃及的它的伙伴两者之间的对比,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小燕子没有和它的伙伴一起飞往埃及过冬,然后便引发另一个对比——爱上芦苇而拖延南方之行的小燕子以及无法理解芦苇有何可爱之处的其他燕子,他们说“‘It is a ridiculous attachment,’”“‘She has no money ,and far too many relations;’”

这里形成的对比非常明显,因为芦苇的柔美体态爱上她的小燕子以及出于现实考虑不喜欢芦苇的其他燕子。在这些一层一层的对比中,文中将小燕子的爱美之心很明显的凸显出来,小燕子为了对芦苇的爱,甚至不惜延迟关乎生命的南方之行,以及放弃与其他伙伴同行而单独留下。那么为什么最后小燕子还是离开了芦苇呢?

那是因为小燕子与芦苇之间的对比,小燕子热爱旅行(“‘but I love travelling ,and my wife ,consequently ,should love travelling also .’”),但是芦苇却深爱着她的家(“but the Reed shook her head ,she was so attached to her home),这让他们的爱情注定不可能有结果。但是这里最重要的对比仍然不是最明显的这几个,我们已经知道小燕子有着爱美之心,但是结合全文我们就知道,小燕子离开了始终美丽的芦苇,却死在了变得丑陋的快乐王子身边,为什么?

关于此点我个人的想法是芦苇虽然有着美丽的体态,却并没有美丽的内心(“‘and I am afraid that she is a coquette ,for she is always flirting with the wind .’”“‘The Reed used to like the rain ,but that was merely her selfishness.’”而快乐王子虽然后来变得丑陋,但他拥有一颗同情穷人的善良之心。小燕子爱的美由外在而变为内在,作者似乎想通过这种对比向我们揭示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外在之美只能是短暂的,而内在的美却不会因为形体的改变而改变,而会永恒地存在。

从小燕子与快乐王子的相遇开始,本文的故事正式展开。这里的对比同样非常鲜明,可以自由行动的小燕子与行动受限快乐王子,这是空间上的对比。在时间上,快乐的王子的寿命可说是无限的,而且不会因为春夏秋冬的更替而受到任何威胁;而小燕子不仅寿命有限,而且会因为严冬的到来而受到冻死的威胁。

而本文所展现的悲剧美正是在小燕子与快乐王子时空间上的对比所展现出来的。拥有无限寿命的快乐王子却奉献自己的身体帮助穷人,受到死亡的脚步威胁的小燕子为了帮助快乐王子牺牲生命。无论是小燕子还是快乐王子,都付出对自己而言最宝贵的东西,却去做一些不可能得到回报的事,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善,亦是作者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的美。

关于快乐王子本身,其前后形象的对比非常强烈,由富丽堂皇变得寒酸无比,任谁都能一眼看出。并且,除了形象的对比之外,其死前死后的心情,同样构成了对比。快乐王子生前不知眼泪为何物,每一天都在欢笑中度过,因此而被称为快乐王子。但讽刺的是,在其死后成为一座美丽无比的雕像,却不再快乐。

在这对比之中,我想说明的并非是快乐王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无论是快乐王子的快乐,还是快乐王子的不快乐,其原因都是快乐王子的善良,他生前快乐是因为他看不到人们的不幸,围在他身边的都是快乐的人,他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In the daytime I played with my companions in the garden ,and in the evening I led the dance in the Great Hall .’”

而死后不快乐自然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世界有着众多的不幸:“‘And now that I am dead they have set me up here so high that I can see all the ugliness and all the misery of my city ,and though my heart is made of lead yet I cannot chose but weep .’”也就是说,在这种对比中,所凸显的是快乐王子纯真善良的心,他的快乐是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所以在作者的眼中,快乐应该是为了别人而存在,只有基于善良的快乐,才真正有价值。

同样的,小燕子遇到快乐王子后,也发生了前后反差很大的变化。由一开始的勉强帮助快乐王子(“‘I am waited for in Egypt,’”“‘I don’t think I like boys ,’”“‘It is very cold here,’”)到最后的主动留下(“‘You are blind now ,’he said ,‘so I will stay with you always .’”)。

这前后的反差一方面自然是因快乐王子的善行而感动,但如果小燕子本身没有一颗富含同情的心,自然不可能会愿意牺牲生命留下来陪着快乐王子,而且也更因为小燕子同样拥有一颗善良的不输于快乐王子的心,只是小燕子的善良表现得更为隐晦而已。

文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明此点“‘Why are you weeping then ?’asked the Swallow ;‘you have quite drenched me .’”快乐王子的眼泪滴到了小燕子的身上,小燕子首先想到的却是为什么快乐王子会哭,然后才抱怨快乐王子弄湿了它。另外,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地描述埃及的美好,但是始终都没有前行。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有着更为美好的东西让它停留,但是却并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是它自己那颗真善美的心。

最后一个对比是对于快乐王子及小燕子的尸体的态度,上帝与人们的截然相反(“‘Bring me the two most precious things in the city .’” “So they threw it on a dust-heap where the dead Swallow was also lying.”)

那么为什么上帝如此珍视的东西在人间却被人们如弃敝屣?既然提到上帝,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宗教。基督教有一种受苦的传统,即人们在阳世能为他人的幸福受尽苦难,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救赎并且获得上天堂的机会。

快乐王子与小燕子无疑可以看作是这种宗教道德的典范代表,作者大概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关注眼前的享乐,更要淬炼自己的灵魂,否则只能永远以戴罪之身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即使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其实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像这种舍身为人的至善精神,都会被传唱不已。

                                                                             原创作者/yidu03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