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什么?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正如“贝贝熊”系列中《怕黑》故事讲述的,孩子可以把爸爸亲手做的熟悉而又亲切的橱柜和有趣的衣架想象成陌生、古怪的怪物。小熊妹妹说:“我没有想象就好了!”熊爸爸却告诉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是美好的东西。想象能让我们画出美丽的图画,写出优美的诗歌,还会创造出新的发明呢!关键是你要驾驭想象,而不能让想象驾驭你。”想象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活动中,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幼儿园的孩子在游戏中,在画画和捏橡皮的过程中,都需要丰富的想象。例如“骑马”、“开火车”等。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可以促进想象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对于孩子入学准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孩子上学后,为了掌握知识,也必须有想象的帮助。比如阅读童话故事,需要借助想象才能理解;学习数学,要有丰富而精确的空间想象;学习自然科学,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同时,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来说,想象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想象力如此重要,如何培养呢?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媒介,那就是绘本。从绘本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图画和文字的结合,绘本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绘本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孩子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
想象在发展心理学上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比如《三只小猪》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卫威斯纳的笔下,三只小猪已经不再是那三只传统的、被定格的形象,他们不但没有死,而且奇迹般地被吹出了故事书,结伴遨游在童话的王国里。这就属于再造想象,是作者在原有的图样、语言描述和故事逻辑的基础上,再造出来的关于小猪的新形象,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新版本。
类似这样的再造想象的故事还有《小真的长头发》。“长头发”是很多女孩渴望的,正是因为没有长头发,短发的小真才更觉得长头发的珍贵。她想象自己长头发的神奇功用,包括钓鱼,套牛,把头发像紫菜卷寿司那样卷在身上就可以在野外露营,长头发还可以当妈妈的晾衣绳……她想象梳洗长头发的方法,在头发上抹上香波,让头发高高地够着云彩,像一个大大的蛋卷冰激凌;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等等。在这里,长头发被想象成了钓鱼的鱼竿、套牛的绳索、紫菜卷、晾衣绳、蛋卷冰激凌、海带。这些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又与黑黑的长头发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于是经过再造想象,被赋予了新的形象,给小读者以极大的新奇感和认同感。
这样一类从孩子们熟悉的形象中展开再造想象的故事还有不少,例如《松鼠先生和第一场雪》、《松鼠先生和月亮》两本,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来没有见过雪和月亮的动物,仅根据几个形容词就要想象出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确有点儿难度,也闹了很多笑话。五味太郎的《鲸鱼》也是再造想象的典范之作。鲸鱼,孩子们都见过。但是在五味太郎的故事中始终给我们抛出一个悬念——小村附近有鲸鱼,这个消息是一只鸟传递出来的。在到处寻找未果后,人们放弃了。直到小男孩被鸟儿带上天空俯瞰小村,才发现,原来整个村子构成的景象,就是一条鲸鱼啊!还有《圆白菜小弟》、《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白熊》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想象绘本。
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在人类早期的童话创作中,多多少少都有民间童话或故事的影子。例如小精灵、天使、妖怪等等,而到安徒生开始,文人童话逐渐成熟,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小美人鱼的形象(虽然这一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但依然被塑造成安徒生笔下永恒而又经典的文学形象,也成了丹麦的国家象征)。在绘本中也有很鲜明的例子,例如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的故事,之前有谁想象过青蛙可以踩着荷叶飞起来,而且可以飞过小镇,飞进老奶奶家里欣赏电视节目呢?这完全出自于作者的独创。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更强调一种意境,作品不但用想象塑造出形象、人物,创造出新奇的故事,还展现出磅礴的、只有在想象中才可能出现的气势和场景。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
《7号梦工厂》里到底生产什么?乍一看,有点儿像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冒着高高的大烟囱、壁垒森严。原来,这里生产的产品是云朵。以往关于云朵的想象很多,云朵以其飘逸的姿态和多变的形象,总给艺术家以无尽的灵感,成为想象的源泉。不过,《7号梦工厂》里的想象似乎较之《云朵面包》、《好饿的小蛇》之类的故事更胜一筹,在于它恢弘的想象意境——幻想,和有趣的叙事逻辑。如此一本无字绘本,绝对是训练孩子图像观察、联想、想象和故事叙述表达、理解思维的极佳范本。
还有著名的莫里克桑达克斯的《野兽出没的地方》,把孩子们带到了想象的奇幻世界,那个世界里只有和麦克斯一样野的野兽,他们一起狂欢,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直到闻到饭菜飘香,麦克斯想家了,最终从幻想的世界回归到现实。这一类幻想的故事还有《米奇拉摩奇拉,咚咚》、《神奇的水彩》、《极地特快》、海豚绘本花园之《爸爸和我》等。
还一些绘本故事的想象,不是以图画或者故事构思情节取胜,而是充满了文字的想象。这类绘本故事更注重在文字和故事上展开想象,和图画相比,它们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文字符号引起读者在感官上的刺激,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最典型的李欧·李奥尼的《田鼠阿佛》就是这类注重文字想象的绘本。这个故事秉承作者一惯的抽象简约的画风,用手撕拼贴的方式给我们在视觉上展现了几只灰灰的小田鼠,其中一只懒洋洋、总也不愿意睁开眼的就是阿佛。但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是最后部分,也就是在过冬食物缺乏、同伴们已经失去生机和活力的情况下,阿佛为大家积攒的阳光、色彩、词语伴着诗一般的语言流露而出,真的产生了神奇的效果。阿佛对大家说:“现在,我带给你们阳光。你们感觉到了吗?它的金色光芒……”就在阿佛说到太阳的时候,他的同伴们真的开始感觉暖和些了。说到色彩的时候,阿佛又让大家闭上眼睛,他跟他们说起蓝色的长春花,长在黄色麦田里的红色的罂粟花,还有草莓丛中的绿叶子。高潮出现在最后,阿佛终于展示出他收集的词语啦!“谁在天上撒雪花?谁融化地上的冰块?谁会把天气变好?谁又会把天气变坏?谁让四叶幸运草在六月丽生长?谁熄灭了阳光?谁又把月儿点亮?……一只小春鼠,打开雨露的花洒。跟着来的夏鼠喜欢在鲜花上图画。小秋鼠跟来时带着小麦和胡桃。冬鼠最后倒……冷得直跺小脚。……”
同样在文字上见功力,能充分启发起孩子们阅读的想象的故事,还有《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是一个关于黑夜、怕黑的故事。席奶奶当然是一个假想的人物,但她却那么活灵活现,因为她整夜都在和黑夜搏斗。席奶奶对待黑夜的方式就像是一个孩子在面对他不喜欢的东西时是一样的,她的想法既幼稚又好笑,充满了新奇的创意。席奶奶对黑夜的讨厌和惧怕情绪,孩子们在阅读时会感到亲切、熟悉和认同。而席奶奶试图赶走黑夜的办法,又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和好玩,孩子会怀着新奇的、饶有兴趣的心情和大人一起一页页地翻看这本书。席奶奶可有很多对付黑夜的方法呢!你看,她扎了一把扫帚,又扫,又扒,又拨,又挥的;她缝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麻布袋子,又装,又填,又压,又塞的;她找来一口大锅,想要把黑夜煮成汤,又是搅,又是炖;她用藤蔓来捆,用剪刀剪,丢给猎狗吃,沉到屋后的井里,给黑夜常催眠曲,甚至对黑夜吐唾沫……一整夜,她用了整整17种方法对付黑夜。结果怎么样呢?黑夜还是黑夜,一点也没有改变。当太阳光芒四射地出现、黑夜自己消失的时候,席奶奶和她的伙伴——那条无可奈何地陪着她辛苦了一夜的大狗,都累得顾不上欣赏和高兴,而是昏昏沉沉睡去了。
读到这里,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忍不住会开心一笑,席奶奶怎么会那么笨、那么傻呢?黑夜怎么能赶得走呢?黑夜无边无际,怎么能用扫帚扫、用剪刀剪呢?黑夜摸不着、抓不住,又怎么能丢给狗吃、塞进床上的草垫里、用蜡烛去烧呢?黑夜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怎么能对它哼催眠曲、拿牛奶浇、甚至挥拳头、挖土坑埋,吐唾沫呢……当孩子们在替席奶奶着急的同时,故事的主题意义其实已经伴随着文字的想象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了。
聪明的爸爸妈妈和老师长辈,一定可以在阅读图画文字的故事中,带着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去幻想的王国,体验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的。
http://s11/mw690/a77af22dtcca1509e9a8a&690
http://s9/mw690/a77af22dtcca152faffa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