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好的老师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有原则地接纳学生的缺点。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教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读懂学生。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正是在于他所面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与众不同。而一名好老师,需要用心发掘每个学生的特质,发扬他们的优点,又能因势利导地转变他们的缺点。
汤姆士被认为是一个问题学生。他没有任何的疾病和缺陷,但是却被老师认为是个调皮的、难以管束的“坏孩子”。当布莱德对教室经过一番精心的布置后,站在门口迎接自己的学生时,在一片片“老师好”的友善招呼声中,他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声音——“怪胎”,这个声音就来自汤姆士。于是,布莱德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学生。课堂上,当别的孩子都全神贯注地听课时,汤姆士却擅自离开座位。布莱德立刻批评了他的行为,并约束他不能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随意离开座位和教室。问题学生不是一两次苦口婆心的劝告就能有根本性改变的。一次,布莱德发现汤姆士在厕所的门上乱涂乱画。布莱德首先严肃的要求他把门上的字迹清理干净,随后顺带说了一句:“你拼字拼得不错。”在批评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布莱德发现了他身上闪光的地方——有较强的拼字能力,这正是汤姆士的独特之处。一天放学后,布莱德把汤姆士单独留下来,辅导他阅读。汤姆士的多动、不守规矩,使他无法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布莱德问他:“你喜欢阅读吗?”汤姆士说:“不喜欢。”布莱德说:“我也不喜欢。”“你是老师啊,怎么会不喜欢?”汤姆士很不解。布莱德抓住他的好奇和疑问,进一步说:“我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因为我有妥瑞氏症,他让我没有办法好好阅读。”此时的汤姆士仍然对妥瑞氏症没有切身的体会,布莱德借机和汤姆士做了个小游戏,由他扮演妥瑞氏症出现在汤姆士的朗读过程中。布莱德一次一次突然发出叫声,或者挠动汤姆士身上的肌肉,一次又一次打断了汤姆士的朗读。汤姆士终于知道,和老师比,他的阅读是容易的,老师可以实现阅读,他更可以做到。慢慢的,他适应了老师扮演的“妥瑞氏症”,朗读渐入佳境,自如而流畅。
从此以后,汤姆士成了一个很乖的学生,甚至在布莱德的优秀教师颁奖典礼上语出惊人。在教育汤姆士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似乎妥瑞氏症帮了布莱德一个大忙。事实上,这体现了布莱德对学生的理解。理解首先是在对学生缺点的接纳,这种接纳不是盲目的,没有原则的。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一味地只知道夸奖、鼓励,无视学生的缺点,这样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学秩序首先是要有原则、有约束力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养成良好的秩序感,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次,布莱德又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巧妙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体现了布莱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独特的教学艺术。
第三,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主要来自于课堂。一位老师优秀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正式成为山景小学的老师之前,立志从教的布莱德在大学时曾经有过实习经验,他尤其了解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例如利用“错导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就使得整个课堂生动、有趣。一次,在加油站布莱德偶遇了卡车司机南希,在与她的简单对话中他获得灵感,设计并组织了一堂别致的地理课。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二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美国的州及对应的城市。布莱德戴上一顶可爱的工作帽,把自己装扮成司机,设计的情境是跟着南希的大卡车游美国。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说到美国的地名时,布莱德故意说错,学生们在下面大声纠正,有集体回答,也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培养了质疑精神,强化并巩固了知识点,吸引了注意力,最后增强了记忆。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如果到了高年级,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权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布莱德正是充分了解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
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布莱德需要做的事情是得到学生的接纳。而接纳他的前提就是要接纳他的病——妥瑞氏症。他是如何做的呢?这里他有效地运用了悬念法。悬念法是以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法。布莱德每说一两句话就会不自主地发出怪叫声,他毫不讳言,而是在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上,开门见山地和学生谈起自己的病。“可能你们已经听说过我有妥瑞氏症,对于这个病,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误解,源自于不理解,要解除误解,就需要沟通理解。孩子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提的问题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流露出对布莱德的关心和同情。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就是师生情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最后当有一个孩子问:“老师,你和我们一样,什么都能做么?”布莱德回答:“能的,只有一样不能。”这个回答无疑就是一个吊起学生胃口的悬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思考。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想不出来,布莱德一直卖关子就是不肯说,融洽的课堂氛围已经逐步营造,孩子们开始亲近这个会发出怪叫声的可爱的老师。答案居然是“不能玩捉迷藏”,令所有的孩子捧腹,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彻底打消了。
只有被学生接纳,布莱德才能展开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已经接纳了老师,也接纳了老师的病,习惯了课堂上的怪叫声,丝毫不影响听课、看书、画画、做手工,一切都变得和谐而自然。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透过表象看待事物,开启广阔的思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布莱德从小想要证明的一点,或者说想要让人们知道的一点就是,他和大家没有什么两样。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也做到了。对待学生,他也坚持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眼光。对汤姆士,他能从这个孩子多动、淘气、叛逆的性格中,看到他其实很正常,而不是和别的老师评价的那样“有问题”。对可爱的小女孩林达,他既怜爱,又不特殊化。这个总是带着灿烂微笑、最喜欢上布莱德课的小女孩,是个癌症患者,因为化疗,头发日渐稀少。他一方面默默关心着她,另一方面却仍然把她视为一个普通孩子,并没有对她特殊照顾。到林达病情恶化不能来学校,他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方式为她送上鼓励和祝福。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精神和世界观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比如前面提到的开场白,布莱德的目的是想告诉孩子们,妥瑞氏症患者没有什么特别,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是获得爱情。推而广之,他用自己的病,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看待其他事物,包括疾病、残缺、人种等,都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视角,学会接纳,学会理解。这一点他也做到了。布莱德被评为州年度最佳新教师,在学校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我的小学校长,感谢山景小学所有的同事和小学生们,尤其要感谢妥瑞氏症。大家一定会奇怪,我为什么要感谢这个病症呢?”话音未落,像在课堂上一样,一个黑人小男孩高高举起了小手,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继续生活。”又一个孩子举手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跨越障碍。”汤姆士举着手自信地说:“因为你战胜了它。”
布莱德将“妥瑞氏症”,这个目前无药可救的疾病,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同你我呼吸、吃饭一样,并且与病为友,以病为师,实践着人生的梦想,并且激励着更多的人。影片根据同名传纪文学改编,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How Tourette Syndrome Made Me the Teacher I Never
Had(《妥瑞氏症如何使我成为一名好老师》),很好地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以病为师,其实就是以自己为师,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正如美国乔治亚州参议员约翰尼•艾萨克森(Johnny
Isakson)对书的评价一样,“布拉德•科恩将妥瑞氏症变成了有利条件,将他的生活变成了鼓舞人心的传奇。”
http://s9/middle/a77af22dtc3880ff19f28&690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师》2010年1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