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幅《富春山居图》画卷的构图生动而有层次,《富春山居图》焦点从前景移动到中景、后景,视线有时被带到远方后,却又立即被拉回到了前景来,山脉与黑色树丛之间蜿蜒迂回的激荡,《富春山居图》被后世的画家称之为“开“与”合“。第二座主峰继续向斜后方退去,以一道一道平缓的斜坡落入水面,墨色逐渐转淡,终于消失在烟雾里,依然平淡有味,这是元画一贯的特色。黄公望将全画构图中最热闹的一段放在背景中:从大片的松林中望去,有一位渔夫,另一位则在松林的右边,而松树下的凉亭中有一个人在凝视河中的鹅群。”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常常“云游在外”,遇山水就随意画画,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是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而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觉,叹为观止。
黄公望朋友很多,和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和文人都是朋友。这幅《富春山居图》就是他赠给朋友“无用师”。图末有作者的提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这段话大致讲述了此画的来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