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笔墨章法巧妙,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前一段时间,自己买来一幅《清明上河图》仿本,自己虽然对书画了解不深,但还是观看得兴味昂然.整幅画气势宏大,写实技艺高超,细节描绘的极其出色,栩栩如生。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经过了解,《清明上河图》有『宋本』、『仇本』、『院本』三个版本:一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个是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个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协作画成,现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轻轻打开此图,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驮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梁走来、五匹骡马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的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现在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尤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发达的农业与养殖业。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徐徐的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人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东西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物品盒,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子的处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富贵有鱼(余),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有的也有说是娶亲的)。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