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中设置中国画工的历史,中国画在中国古代可以远溯至先秦,后历经两汉魏晋隋唐等朝,但并无专门安置画家的机构。随着美术的发展和宫廷贵族对中国画的大量需求,五代时的西蜀和南唐等政权先后开始设置宫廷画院。宋代建国后,宫廷画院建制得到继续,先后将原西蜀、南唐旧人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使其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画院的建制得以充实扩大,名手济济,艺术上不断提高,使得宋朝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仁宗、神宗之际出现郭熙和崔白,突破宋初的样式和水平。徽宗大力经营画院,画家阵容空前壮大,装饰宫廷,建五岳观等道观,其壁画皆出画院,画表现珍禽异卉的《宣和睿览册》,又促使宫廷花鸟画创作的活跃。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南宋,又恢复画院,吸纳北宋画院旧人,大力经营,颇具规模。
1、画院制度:
(1)、官制与选拔制度。中国宋代宫廷绘画机构,也称为翰林图画局,与当时的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总属于翰林院,由内侍省管理。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画院。北宋翰林图画院创始于太祖建国初,至太宗雍熙元年(984)才最终完成建置,其终时应在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
宋代宫廷画院有一定编制和管理条例,其画家系通过推荐、征召或考试从社会上选拔,入院后,按画家的技艺高下而授予待诏、艺学、祇侯、画学生等职位。人员编制初无定员,真宗以后设待诏3人、艺学6人、祇侯4人、画学生40人。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又于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又将画学并入画院。画家进入画院后地位有一定改善。画院画家领取俸值,有机会临摹和观摩宫廷藏画,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
(2)、宫廷画院系为满足皇帝的需求而设,其任务主要有:
①为宫廷殿堂饰壁(如神宗时重要宫廷殿堂的山水屏壁多出郭熙之手,崔白与艾宣等画垂拱殿屏风);
②为敕建寺观画道释壁画(如宋初高益奉诏画汴梁大相国寺壁画)。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三千人。经过考试,武宗元、王拙等百余人入选。武宗元就是《朝元仙杖图》的作者,当时人们认为他可以和吴道子相比。
③绘制帝后贵族肖像(如太宗时元霭、牟谷奉召画太宗像);
④根据政治生活需要创作画卷(如仁宗时画院待诏高克明奉召画《三朝训鉴图》);
⑤为皇帝画代笔画(如徽宗时刘益与富燮专画供御画);
⑥出题“考校天下画生”。画院的考试很有意思,讲究构思奇巧。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这里可以先讲第一个考题作例子,然后后面的几个考题可以拿来现场请同学们试着作答,体验一下一千年之前的画院考题)真正可以称得上诗情画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