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千里江山图》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千里江山图》促使中国画用色具有脱离、排斥具象的因素,从而达到了概括、提炼以至升华真实物象色彩的艺术境界。《千里江山图》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适应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或为了表现画家某种思想情绪及强调物象的特征,中国画家大胆地采用“变色”手法(“变色”是画家主观意图的强化,是相对于具象色彩的“升华”,具有很大的抽象性)。无论客观对象与主观心理多么复杂细微,但总是以某种单纯性的色彩来加以表现,其实这是一种经过心理过滤的综合。“朱竹”、“墨葡萄”、“墨梅”等的出现,则是对客观真实色彩的高度提炼和升华。这种色彩的抽象因素,人们并不难于接受,相反,其色调给人的感受常比真实物象的色彩更鲜明,意境更突出。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于细丽典雅富于装饰性的色彩配置中透露出富丽堂皇之感,《千里江山图》绝非单纯摹拟自然所能达到。这幅《千里江山图》巨作对石青、石绿的妙用,打破了物象真实色彩的束缚,不追求外在的肖似,却而更接近于本质的真实。正如塞尚说的:“艺术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到严密的均衡和秩序,加以严密地探讨,再在画面上重新构成”。尽管中国画用色不像西方色彩学那样更多地凭借现代光学和物理学的成果,显得“科学和严密”,但其本身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习惯,无妨说它不重“物理”,而更尊重“画理”和“心理”。
http://www.artchina100.com/images/upload/Image/qianli04.jpg
《千里江山图》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千里江山图》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千里江山图》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现存《千里江山图》无款、印,后纸隔水黄绫上有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
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
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
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