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工作的三种境界
(2012-06-05 15:36:55)
标签:
杂谈 |
干好工作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仅仅“把工作当作工作”。
这样“工作”就是“八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对待工作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不问为什么干,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八小时以外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在做实实在在的事,对于这种人的这样工作,我们不要瞧之不起,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甘愿平淡平凡也是需要赞叹的。这样的人就像沙僧一样,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无欲无求。
第二种境界是“把工作当作事业”。
也就是说,在这种境界上“工作”的人他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在“干事业”。他的“工作”不是“八小时”的,而是业余的时间中一直在想着“自己的事”,多学习,多交往,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这里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来说明它与第一种工作境界的区别。比如“老板”与“员工”,“员工”是在“工作”,并且他的“工作”是八小时的,超出这“八小时”则需要拿一些加班费什么的;而“老板”则是在“干事业”,他的“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八个小时”,他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自己的事”,并且还没有“加班费”,有些时候甚至员工下了班恰恰是老板上班最忙的时候。他们知道多干才能多学,知道艺不压身,知道干好手头的每个工作,并且时刻知道不断的学习动脑,不断创新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他们干了一年等于别人干了两年甚至三年,机会就永远给这样的孜孜不倦的人留着。这样的人就像孙悟空,苦心学本领,学知识,将来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第三种境界是“把工作当作使命”。
这种人往往具有比较大甚至是非常伟大的理想,想营造一个融洽气氛活跃的乐园,一个有上进心爱学习的集体,一个有道德有涵养的团队,一个人人是主人翁的家。我们往往把这种人塑造成理想的人物并且赋予他们非常高尚的、伟大的理想。比如医生和教师,我们在理想中则把他们称作“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我们的理想中并且还塑造出了这样的人物。比如医生界的白求恩,比如教育界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不过是“员工”,是为了谋生而选择的一个职业。也许是现实容不得理想,也许理想只能在理想国中,事实上,我们理想中的许多人物都是短命的,比如雷锋。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要有这种理想,否则,工作也就失去了它的许多意义——社会的和人生的意义。但是有些人就想朽木一样,不懂不会体会这样人的心,把这样一个教育引导诱导他们向善爱学习的导师,甚至当做一个唠唠叨叨的婆婆妈妈的唐僧。这样的人几人能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