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3)--吴忠豪

(2020-02-01 11:59:34)
标签:

转载

三、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句话:“多读书多积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的用规则。”语文的用规则怎么教给孩子,最好的途径是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前文提到的这些句子,学生领并不等于会运用。真正要让孩子运用必须靠学生亲身实践。所以语文课一定要设计学生实践的环节。

这里我推荐薛法根老师的《火烧云》一课(详见我的公众号“小语茶轩”)这堂课传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上,对推进我国语文课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很具导向和引领作用。我这样评价这节课:第一,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发现怎么高质量地去用词写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第二,采用比较的方法,例举学生熟悉一些大白话语言和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第三,这节课不仅让孩子去体会,还让孩子动笔去写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对高质量语言表达认识更加真切 

现代语文教学一直是零打碎敲地学语文知识,这一段个比喻句,一段教个总分总,接下来认识动作描写等等,同学们懂了就完事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写概念性的知识,语文课上成知识课、读写方法指导的倾向非常明显。表面看教的也是语文本体内容,但以概念性知识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学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而是运用,语文能力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以老师的讲为主的语文课一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法根老师这节课传递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这堂课的目标指向不是语文知识或方法规律,而是聚焦课文语言运用经验,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并且利用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在表达实践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其实我们在名师课例中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教学设计,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用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新型玻璃,《杨氏之子》让学生用白话文去写课文内容。这样的表达练习有什么好处?一个是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语词的习惯。 

这次活动中《爱如茉莉》这堂课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体会爸爸妈妈的“爱”“爱是妈妈恬静的微笑”“爱是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等等,教师煽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爱的情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体会爱的情感当然不错,但语文课的目标最终能落在情感体验上,而是应该落在课文的语言表达上,讨论课文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才是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事。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感的呢?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前的椅子上,一直手紧握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如果改成学生的大白话可能会这样写“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伏在床沿边睡着了。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大致就是这个水平。课文是怎么描写细节的课文这些描写表达感情有何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读文章,学生读出的感觉应该不一样。你看“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恬静”这个词用得多好呀,很安逸!其实妈妈是假睡,她没有真的睡着,“恬静的微笑”这个细节写得多好呀。“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握妈妈的手”,看出这是一对恩爱夫妻,紧握妈妈的手是因为爸爸怕妈妈有事不肯叫自己所以会紧握她的手,妈妈动一下爸爸就知道了。这个细节描写包含着爸爸对妈妈的情谊。后面这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段富有诗意的优美抒情,学生是的想不到吧?哦,原来高质量的语言是这样写的。这样学生就能实感地体会到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最后老师出示了四张图,让学生图中的细节。学生确实按图索骥找到了倾斜的雨伞,湿透的衬衣等细节,但我觉得这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资源浪费:找到细节仅仅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尝试细节描写,怎么通过你的细节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亲身体验高质量的语言表达是怎样的,这才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教会学生认识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性知识,并不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提高,语文课不总聚焦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读写方法策略的指导上,这些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应用规律,并通过语文实践运用这些规则,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把课文内容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社会课、音乐课、历史课,造成课程性质的异化六十年代以后语文课双基,抓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方法策略指导所以八九十年代语文课注重的是法指导。现在语文教材把教学策略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直接向学生呈现。其实强调语文知识教学,强调学习方法策略指导都不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小学生学语文不是先明白知识原理,然后再去运用。正好相反,他们是实践应用过程中领会知识,明白原理。而且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方法规律是不一样的。我经常举《天鹅的故事》这个案例,教师用这篇课文学生讲故事的方法:首先要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故事讲完整;第二,把经过部分分解开来这样才能讲清楚;第三,故事要讲得具体,必须抓住关键情节,把细节讲清楚;最后,故事要讲得吸引人,还可以加上想象老师花二十分钟时间指导讲故事的方法,学生明白了怎样讲故事,可是会讲故事了吗?当然不会。学讲故事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讲故事,讲故事的实践中学会讲故事,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讲故事的方法当然教师教的这些方法也不错,不能说没有用,但是每个孩子需要讲故事的方法各不相同的,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同学故事讲不完整,可以提醒他要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的学生讲不具体,应该提醒他关键细节讲具体;有的同学会讲故事,可以指导他添油加醋,加上自己的想象。可见每个学生需要讲故事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花那么长时间去指导孩子讲故事,其实效率很低。如果在学生实践基础上再去指导,更加有效。

语文课老师们习惯是一开始就指导方法,把重点放在方法策略指导上,这是不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以实践为实践为重,在实践过程中让每个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构建学习的方法策略。语文知识是人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接受这些知识也需要以大量的语言经验支持。语言经验越丰富,方法策略教学就越有效。在学生缺少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过度指导方法规律,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这样的教学注定效率不高

 

四、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语文课一定要加强朗读。重视多读多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朗读的功能是什么?老师们都认为朗读可以促进理解,实际上朗读最重要的功能是是语言的输入、语感的培养、语言经验的获得。教学每篇课文,重点不在学生读懂,而是应该追求学生熟读,课文中的语言能脱口而出,能张口就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很多教师读过《唐诗三百首》不会吟因为你不熟呀!只有熟读了,熟到张口就来,才可能会吟

小学生语言表达必须用词正确,句子通顺,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课最应该培养的规范的语言习惯。大学老师最怕碰到怎样学生?就是句子写不通的、语言规范性很差的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再有学问的教授也毫无办法,因为语言规范需要从小抓起,到了大学已经很难矫正了。

我收集了这次活动习作课学生交流过的几篇习作,一个学生这样“刘某某慢慢走上去,当还未到达时,他脸色已经慢慢变白了”,“到达什么地方”不清楚;“这让我真有些害怕。手缩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个可怕的东西。”现场听过课的老师可以意会但不在现场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读就知道这个学生语感很差,这样的学生不是个别的。再看这一篇,这个学生写得不错,字也写得好,但问题还是不少。“刘某某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我看着他不禁为他担心,当他走到前面”,这几句句子连贯性很差,“走到前面”表达也不清楚,应该是走到讲台前面“老师让他把袖子挽起来,当老师拿着他的手往里边放的时候”“拿着他的手”改为“着他的手”“我似乎听到他的喊叫声,他的手本能地往外缩”这里的句序应该改为“他的手本能地往外缩,我似乎听到他的叫喊声。”这好学生,但语感也不好,有待提高。

如何培养现代的语感?刚才我和老师研读《猫》《爱的茉莉》《风筝》等几篇课文分析了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但我并不提倡语文教师这样去给学生分析,那样的话又会把语文课导入教师过度分析的死胡同。那么应该怎样去教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孩子点拨一个思路,指点学生应该怎么去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个人或共同体去认真研读,细细体会,交流自己或团队的发现,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学生的感悟与老师的感悟可以不同,很可能会感悟出老师没有感悟出的内容,这很正常千万要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让老师代替孩子去感悟体会,这不正常。关键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意识,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更重要的做法就是提倡学生多读多背,读懂读熟,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最好熟到脱口而出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写一段深刻的话:“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正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今天要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值得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遗憾的是,现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抛弃了老祖宗的做法——传统书声琅琅的画面也逐渐消,其后果是不再让孩子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这样,孩子如何能从小积聚汉语书面语语感?”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最大的学习价值是什么?不是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也不是课文中包含的语言知识、读写方法规律,而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经验。现代语文教学严重忽视的恰恰是这个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误以为教学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实错了这一年龄段最有效的学习内容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课文语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这是我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宣传的一个观点,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充分重视 

   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语文,语文课不会越教越复杂,只会变得更加简单我非常慎重地提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汇在实践中学会遣词造句,积累语言运用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希望这个观点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谢谢大家 

                                            

(李文名师工作室整理,吴忠豪审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