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加加小时候,有一次喝本地品牌“风行”牛奶,他拿着牛奶盒用小手点着“风行牛奶”四个字有模有样地读到:“新--鲜--牛--奶--!”把大家萌地笑倒了一片。不过,那时才三岁,大字不识几个,这样的错误也情有可原。况且人家并不是信口胡诌,也是进行了一番合理的推理。一晃又过了三年,加加的文化水平突飞猛进,认字量呈几何式增长。可即便如此,笑话还是闹了一个又一个。
有一次送他上学的路上,他不停地自言自语:“打叫复叫,打叫复叫。”也不知他在说啥,我就没理他。叨叨了半天,他突然问我:“妈妈,打叫复叫什么意思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打叫复叫?于是我问他是在哪儿看到的或者是在哪里听来的,他说是刚才路上有家店门口的牌子上那么写的。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差点儿当场笑岔气。人家的店门口写的分明是“打印复印”!
还有一次,正在大街上走着,他突然拽着我指着路边墙上贴的巨幅广告画大声地说:“妈妈,你看,爱人猪,爱人猪!”我瞪大了眼睛,看到了那幅“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上苍劲有力地写着“爱人者,人恒爱之”,突然间发现人和猪的差距怎么那么小呢!
同样因为形近字而产生混淆的例子还有一个。一天早饭买了一袋“健康杂粮餐包”,正吃得津津有味,他又忍不住想秀识字水平。不巧这几个字都挺难的,他盯着袋子看了半天,最后模棱两可地说:“今天吃的是狼餐包吗?”这次不光混淆了形近字,还直接把猜都猜不出是什么的前三个字自动隐去了。
其实他这种“断章取义”也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他对我说:“妈妈,我想吃菜鱼。”整天忙着搜罗各种食谱的我居然从没听过这道美食,于是我谦逊地问他:“什么是菜鱼啊,你在哪里听来的?”他说:“外面不是有卖的吗?”越说我越糊涂。于是,在我的不耻下问下,最后终于得到了标准答案。街上有家小饭店,店名是“XX酸菜鱼”。话说少了这个“酸”字,那得少了多少味道啊!
混淆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那怪咱学艺不精。可是有的字明明认得,照样被汉语的博大精深给愚弄了。一次乘坐出租车,车里贴了个二维码标签,上面写着“拍我啊”。加加念到:“怕我啊!”可是自己马上意识到错误,改正了过来。于是就见他“叭”的一声,一巴掌打在了那贴纸上。从此后,每次坐出租车,车里的二维码标签就会被他一顿猛揍。而为了维护他的萌男本色,我直到现在也没告诉他正确的“拍”法是怎样。
加加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早就摆脱了“小文盲”的标签。不过,学知识依然是任重道远啊。而我却很享受他这么可爱的错误,生怕随着他认知水平越来越高类似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可是,我的小九九绝对不能让他看穿,人家现在可正是最上进的时候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