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不变与变——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应用题教学案例
(2012-06-11 17:06:51)
标签:
教学 |
数学中的不变与变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应用题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而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练习九的应用题,是学习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以引导学生用观察、对比、联想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中的不变与变的量,从而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初步感受正比例函数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动画片中有一个人物我特别喜欢,他的特点是很会变,一下就猜中了,对,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可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孙悟空这一点是不变的。咱们数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板书不变与变)比如这组题:
25×6=( )
25×12=(
25×18=(
36×25=(
从上到下观察一下:谁不变?谁在变?那谁还会变?你想口算还是笔算?(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整体观察题目,初步感受有不变的量,有变的量,发现不变中有变,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能简便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题目1、卡车甲在普通公路上匀速行驶,4小时可以行140千米。
卡车乙以同样的速度行驶,时间是卡车甲的2倍,卡车乙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1、读题联想:已知条件有哪些?(甲的时间、路程)乙以同样的速度联想到什么?(速度没变)时间是卡车甲的2倍联想到什么?(时间是4×2=8小时,)板书:甲速度×时间=路程
2、列式解答,交流两种算法。
a.4×2=8(小时) 140÷4=35(千米) 8×35=280(千米)
重点分析第二种做法:为什么用甲的路程140乘2?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如果时间是甲的4倍呢?5倍呢?师:如果速度变了呢?(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速度不变,时间变了,路程也随着变了,感受量的变化,初步渗透正比例函数的思想)
题目2、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甲的3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以行(
1、读题联想:“小轿车的速度是卡车甲的3倍”,能联想到什么?(小轿车的速度变了)“同样的时间”联想到什么?(时间不变,还是4小时)
2、列式解答,交流两种算法:
a140÷4=35(千米)
b.140×3=420(千米)
分析第二种做法:为什么用路程乘2?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如果速度是甲的4倍呢?5倍呢?师:如果时间变了呢?
(这一题与上题不同之处是时间不变,速度变了,路程也随着变了,进一步感受不变与变)
3、总结规律:通过刚才做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的变化联系紧密。速度不变时,路程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时间不变时,路程会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你喜欢哪种方法?师:解决问题时边读边联想,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分析谁没变,谁变了,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答,这更是一种智慧。
题目3、苹果
5元:3千克
1、 读题分析,用不同线条区分关于苹果的和关于香蕉的已知条件。
2、
3、 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单价×数量=总价,单价不变,数量是原来的几倍,总价也应乘几。
( 在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中,学生已能用观察、对比、联想的方法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总结解题步骤:
1、边读题边联想哪个量没变?哪个量变了?
2、分析数量关系。
3、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
(总结学习过程,加深对不变与变的感受,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12米,面积是72平方米,如果它的长扩大2倍,面积是多少?
2、一套漫画书45元,买12套需要花多少钱?一套百科全书的价钱是漫画书的2倍,12套需要花多少钱?
3、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4、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5、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8 米 |
|
560平方米 |
(2、3、4、5题都是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常规的方法,一种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6、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道题目中的数量变化不是整倍数,不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与前几道形成对比,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后反思:本节课的例题题目与以前不同的是用常规方法很麻烦,而且有的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因此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联想,逐渐形成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应用所学的规律简便解决了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较好的渗透了正比例函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