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京城小学首个“四季课程”
(2013-02-23 13:32:18)
标签:
娱乐 |
春天的“律动健身周”、夏天的“读书实践周”、秋天的“科技创意周”、冬天的“传统文化周”——本学期开始,一套融合自然特征、节奏鲜明、注重创新与实践、彰显生命成长意识的“四季课程”悄然步入北京小学中高年级课堂。本周一,北小四季课程之“秋之创意周”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伴随这一全新课程推出的,是北小为了更有效地将儿童发展、学校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和自然特征四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而设计的“学程”设定方式。
“学程”是指学生的学习进程。目前中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程约为4个半月,然后就是暑假或寒假。
在北京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李明新看来,现有学程安排并不十分适合孩子的心理发育和生命成长规律。因此北小今年新推的课程改革“不改学制改学程”,整个新学程的设计呈现鲜明的生命节奏,涵盖“春动”、“夏静”、“秋思”和“冬品”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
据介绍,北小面向三至六年级以“四季课程”(简称“2+1+2+1”课程)划分学程。其中,第一个“2”为每学期前两个月,在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第一个“1”为期中时段的一周 韩版牛仔裤,各年级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性课程;第二个“2”为每学期后两个月,继续有计划地推进基础性课程实施;第二个“1”为寒(暑)假期间为期1周(或1旬)的综合性实践学习。
李明新介绍,结合北京的自然特点,北京小学在“2+1+2+1”课程设置中,分别结合一年中四个季节的特点设计四个“1”的实践活动。
春天,北小设定了“律动健身周”。夏天,孩子们在暑假期间可以走进社区、父母单位、乃至世界各地去体验。学校将其设定为“读书实践周”。秋天,孩子们把上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学校将此周设为“科技创意周”。冬天,学生在品味北京和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明新表示,为了保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周”课程的有序展开,学校还建立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不同方面的课程主题资源库,供各年级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选择并围绕主题设计课程方案。
在该项课改实验中,北小将面向新一年级住宿生继续全面开展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学生探索性课程内容。
此外,学校为数学、英语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单独开设拓展性的双向选择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还包含游泳、经典诵读等必修课程和游学、学科拓展等选修课程。
与此同时,北小的课堂教学也从单一的“接受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专家表示,学生的课堂学习应与生产劳动、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据了解,北小一直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在课程发展实践探索中,该校一直追求“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作为实践探索的重要途径。
“学程”是指学生的学习进程。目前中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程约为4个半月,然后就是暑假或寒假。
在北京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李明新看来,现有学程安排并不十分适合孩子的心理发育和生命成长规律。因此北小今年新推的课程改革“不改学制改学程”,整个新学程的设计呈现鲜明的生命节奏,涵盖“春动”、“夏静”、“秋思”和“冬品”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
据介绍,北小面向三至六年级以“四季课程”(简称“2+1+2+1”课程)划分学程。其中,第一个“2”为每学期前两个月,在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第一个“1”为期中时段的一周 韩版牛仔裤,各年级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性课程;第二个“2”为每学期后两个月,继续有计划地推进基础性课程实施;第二个“1”为寒(暑)假期间为期1周(或1旬)的综合性实践学习。
李明新介绍,结合北京的自然特点,北京小学在“2+1+2+1”课程设置中,分别结合一年中四个季节的特点设计四个“1”的实践活动。
春天,北小设定了“律动健身周”。夏天,孩子们在暑假期间可以走进社区、父母单位、乃至世界各地去体验。学校将其设定为“读书实践周”。秋天,孩子们把上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学校将此周设为“科技创意周”。冬天,学生在品味北京和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明新表示,为了保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周”课程的有序展开,学校还建立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不同方面的课程主题资源库,供各年级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选择并围绕主题设计课程方案。
在该项课改实验中,北小将面向新一年级住宿生继续全面开展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学生探索性课程内容。
此外,学校为数学、英语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单独开设拓展性的双向选择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还包含游泳、经典诵读等必修课程和游学、学科拓展等选修课程。
与此同时,北小的课堂教学也从单一的“接受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专家表示,学生的课堂学习应与生产劳动、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据了解,北小一直坚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在课程发展实践探索中,该校一直追求“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作为实践探索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