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观脑袋晕远看思路清

(2016-04-21 14:56:44)
标签:

近观脑袋晕远看思路清

分类: 股票

             近观脑袋晕远看思路清

昨天放量猛跌快拽,今天又迅速缩量快震,上上下下快速变换,相信肯定有不少人心里已经没有主张了,不知道该抛还是买了。如果对股市没有清醒认识的,那么贴盘面越近,则越会被现在的这种忽上忽下行情搞的晕头转向莫衷一是。我是建议大家不妨抛了股票尽量短时间不去看盘,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只有离开一段距离、冷静一段时间,你可能才会更客观的对准焦。不至于怎么拍都是一团糟的。针对今天的盘面走势我的理解是:现在的缩量反抽只是针对跌破20天线后一定有的规律性地回头确认动作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昨天的这种下跌是洗盘,并且千万不要认为下跌已经结束了哦!利用盘中任何的缩量反抽冲高之际,尽量降低仓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现在各大指数的60分钟和日线级别四位一体指标体系走势已经全部走弱,周线级别的走势也已经呈现相对肯定的走弱态势。现在的这种跌到我之前说的下跌第一目标位时所呈现的盘中缩量反抽你觉得会不会形成止跌反弹并迅速形成新一波的上涨趋势行情?昨天刚出现“一阴破三线式的断头铡刀”跌破20天线、刚MACD指标死叉、刚形成日线级别四位一体指标体系首日放量全部走弱、复合时间周期指标数值还都没调整到极低位,量能还没有缩到大量的三分之一内就调整结束啦?就可以抄底啦?现在就想抢反弹、抄底的朋友,我真心劝你赶紧花点小钱买我出版的两本书抓紧时间认真看看吧。免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迅速的被市场吞噬掉不容易赚来的养命钱!后期主基调行情应该是震荡向下的,唯一可以奢望的是连续大幅快速暴跌可能不太容易出现,因为可能有关方面不一定愿意看见其这种结果出现而已。如果他们在震荡下跌的过程当中始终抱着“尊重市场选择”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话,那我一贯判定的那个区域就会相应提前到来。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尽快利用盘中一切小幅度的反抽先主动把仓位降到尽可能的低甚至象我一样空仓。下跌势中没有仓位就没有伤害!其实我一直以来每天一篇的收评文章中把逻辑已经写的很清楚,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看仔细品落实好。我在文章中所做出的判断结论是根据我的四位一体指标体系和掌握的股市的规律、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社会的特点来判断得出的。指数在跌到60天线附近这一第一目标之时,出现的这种暂时反抽一下只是下跌趋势当中的装腔作势的扭捏抵抗而已,连形成最起码的5分钟四位一体指标体系放量全多头这种抢超短线反弹的必要条件都满足不了,还能奢望此时此地就反弹?退一万步讲即使这种没有跌出一定幅度的空间而人为地去制造出来的非常短暂和不可能有什么力度的小反抽去参与有什么价值和必要?之前这种缺乏资金大力做多的横盘震荡过程拖的太久了,做多的人气已经被消耗怠尽了,目前踩踏的恐慌力度和一致性已经越来越被放大的时候,立马去做多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不要去勉为其难庄家主力了吧。相对靠谱一点的抢次超短线短线反弹的位置我倾向性在2640点上方附近一点的位置再说吧。不要再去盲目乐观认为庄家主力也是套牢的,所以跌不下去或跌不多的无知舆论。他们完全可以在一个相对宽范的空间里高抛低吸做差价,主动性的降低他们的持仓成本增加他们的低位筹码的。任何一个相对有能力有实力的庄家都十分容易做这种下跌势当中的倒差价的。稽查和为难这些实力机构的可能性没有的呀。

针对大多数散户而言,在中长线熊市趋势没有得到客观的改变前,我仍然建议大家要理解到:熊市绝对不会这么快地结束的,熊市绝对不会跌这么点空间就结束的。目前只是战术性的在一些板块和个股的日线级别的0轴下一波比一波高的第二次放量金叉时做点中短线小多而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还是建议最好和主力资金一起去等待大熊市止跌第一目标位2500点或再低一点的2250点附近之时复合时间周期指标数值都到满足抄大底条件时的战略性低吸机会。在养老金入市前不会有向上的大行情产生!不必要此时此刻就盲目乐观。目前只能相对频繁地多做几次“小偷”,搞点不会被判大刑的投机行为捞点小钱,千万不能去做那些“老虎”梦想做资本市场当中的“强盗”现在没到时候,也不是一般散户可以去痴心妄想的。

止损纪律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旦收盘价跌破5天线先利用盘中缩量反抽出来再说!复合时间周期指标数值都没到满足抄大底条件前的3月线、4周线、5日线空头排列的股票要尽量利用盘中冲高机会抛出。

想了解怎样学会用好“四位一体操盘术”来为自己实战操作保驾护航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4df7ea0102va38.html 看最新活动信息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