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铭炒股乐园
陈铭炒股乐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80
  • 关注人气:11,5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资金不去配合“预期”

(2016-04-14 15:48:50)
标签:

为什么资金不去配合“

分类: 股票

          为什么资金不去配合“预期”

今天各大指数收了根高开低走尾盘又拉起收红的缩量“孕T字线”。配合这根K线背后的逻辑可以被无数的“利好预期”所解释,这几天媒体上不是一直在说我们的统计数据在向好了嘛。我就纳闷了怎么现在还真有这么多人相信这种统计数据的呢?统计数据的高低填写只是为政治和博弈服务的好不好。决定市场涨跌结果的最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庄家主力买卖进出的力度不是吗?庄家主力他们为什么在大家都知道数据好转了的时候还不迫切的放量拉起呢?他们在等待大家买好筹码以后再“为散户服务”放量拉吗?昨天盘中冲高回落,今天收根高开低走尾盘又拉起收红的缩量“孕T字线”本身就让人已经非常怀疑了,明天如果在出了好数据后仍然缩量不涨怎么办?或者明天不管是出了好还是坏的数据后开始跌了怎么办?明天“谜底”揭开后周末还能期待什么利好会出吗?虽然说政策和管理层确实是非常需要这个股市的,确实是有心想维持市场的平稳和稳定向上的,可是市场要向上最需要的是一往无前做多的气势和钱!光靠嘴巴和文字“轰炸”没有多大用的呀。目前真实的感受到的是市场内真正能够和愿意积极运作的气氛仍然是相当匮乏,场内场外资金做多激情和力度都非常欠缺。这种缺乏资金大力做多的横盘震荡过程拖的越久,做多的人气会越小,做多的难度越大,下跌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下跌之时踩踏的恐慌力度就越容易被放大。在各大指数的日线级别MACD指标当中的红柱数都达到了历史上在0轴之上的极限值的时候,指数还能够维持这种强势震荡行情能有多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的这种日线级别的很微弱力度表现的“老鸭头”还能掀起多大浪花?明天就是股指期货交割日了,是不是进一退二式的再寻底的走势就又来到了?我们真的需要谨慎地应对后面每一天多空双方的具体实实在在的表现。我根据现在的时间点特点、现在的量能表现特点、现在的各时间周期的反作用力特点、现在资金运作的力度和持续度特点,以及结合社会、经济、管理层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判断,觉得目前的这种缺乏持续性的强势放量配合的拖泥带水式的平台震荡态势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和空间的。现在指数还没有实质性地侵入进之前的成交密集区,抛压还不太大的时候,指数已经走的这么软了,那还能对大盘有什么好的预期吗?其实大家都明白随着指数的不断震荡向上,原套牢盘区域的压力、阻力会越来越明显的产生反作用力,上攻追涨的资金的欲望和力度会越来越小,一旦稍有滞涨或小幅下跌就将引发之前屡见不鲜的大力度杀跌的。我一直说的:月线周线那些代表中长线趋势的指标还和短线超短线走势有反作用力,显示出整个指数环境还不可能进入大牛市格局。一旦相对强势的短线量价配合态势出现改变,主动性买盘成交量不再向上挺进,量能继续依次减小,那么超短线、短线甚至中长线的调整才又会恢复开始的。目前指数已经进入到了前期套牢区底边和中枢位区间附近了,在中长线总体弱势的大环境中,综合国内外各种因素判断:目前只是熊市过程当中的中短线的相对强一点的平台震荡行情而已。建议越是涨得猛越需要考虑在符合其“最高点卖出法”条件满足之时,超短线短线先落袋为安一下,以尽可能及时地与主力庄家们中短线甚至超短线的高抛低吸节奏合拍。

针对大多数散户而言,在中长线熊市趋势没有得到客观的改变前,我仍然建议大家要理解到:熊市绝对不会这么快地结束的,熊市绝对不会跌这么点空间就结束的。目前只是战术性的在一些板块和个股的日线级别的0轴下一波比一波高的第二次放量金叉时做点中短线小多而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还是建议最好和主力资金一起去等待止跌第一目标位2500点或再低一点的2250点附近之时复合时间周期指标数值都到满足抄大底条件时的战略性低吸机会。在养老金入市前不会有向上的大行情产生!不必要此时此刻就盲目乐观。目前只能相对频繁地多做几次“小偷”,搞点不会被判大刑的投机行为捞点小钱,千万不能去做那些“老虎”梦想做资本市场当中的“强盗”现在没到时候,也不是一般散户可以去痴心妄想的。

止损纪律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旦收盘价跌破5天线先利用盘中缩量反抽出来再说!复合时间周期指标数值都没到满足抄大底条件前的3月线、4周线、5日线空头排列的股票要尽量利用盘中冲高机会抛出。

想了解怎样学会用好“四位一体操盘术”来为自己实战操作保驾护航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4df7ea0102va38.html 看最新活动信息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