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线整理还是中线开跌?

(2015-10-14 15:04:08)
标签:

短线整理还是中线开跌

分类: 股票

短线整理还是中线开跌?

    12日开始的股指期货交易重心逐步下移的行情,在今天有所加速下行的发展演绎,前些天我说的创业板中小板可能会比上证指数早见顶,是基于创业板指数先反弹到下跌过程的60天线附近。熊市下跌过程当中,第一次反弹到下跌过程的60天线附近时,需要时刻盯紧盘面变化,一旦其出现经典的见顶K线和收盘价跌破4小时线或者收盘价跌破5天线,则必须第一时间考虑见好就收及时止赢止损!这是股市中有效的规律之一。今天创业板的K线组合以及MACD指标当中的柱状体首次缩短,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走弱信号。没有人说的准确他后面是会横盘震荡还是直接中线开跌?但是先退出观望一下是每个人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上证指数今天仍然在前天的交易重心上方的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内震荡整理运行。日线级别的MACD指标当中的柱状体还没有出现确定性的首次缩短现象,所以还不能确定其反弹已经结束。但是它们普遍表现出的是主动性买盘攻击的力度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我一直认为在目前时段要起大行情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偏向于上证指数可能会到3373点附近、824日的缺口附近、以及第一次反弹到下跌过程的60天线附近时才见顶再度回落。所以这些天里我说:需要利用概念性炒作到比较疯狂的时候,大人有大量见好就收别贪最好一点的蝇头小利了。因为经过几天的快速上涨有越来越多的弱势股出现了满足走为上模型条件了、有越来越多的强势股出现了满足敌疲我撤模型条件了。这种不同走势特征的最高点卖出法条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上涨的个股上,就意味着超短线、短线的调整风险已经越来越近了,风险总会要释放一下了的。大家可以抛好以后再观察之后再出现买入信号之时再进场买入不迟。只有这样循环往复的踩准节拍操作,才可以趋利避害、多快好省地多赚更多安全有效的钱。操作中严格的防守底线一定要先设定好的,那就是一旦收盘跌破4小时线或最晚收盘跌破5日线还是需要先止赢止损出来一下的。

毕竟2850点的这个熊市下跌趋势当中的第二个平台低点绝对是会被跌破的,现在唯一不确定的是其哪天跌破,以怎样的方式跌破而已。标志着熊市结束的那个低点,一定会在下跌趋势当中的第四个平台低点出现以后才可能孕育出来。对于这种熊市过程当中的常态化表现形式,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接受的。在目前这种天不应时地不利人心更不和的时候,偶尔会有些庄家主力想人为制造些倒差价的机会,把自己的持仓成本尽量快速降低,把更多的散户骗进场接掉些他在相对高位抛出的筹码而已。我认为在目前这种熊市下跌行情的第二平台附近,主力资金绝对不会真心实意大动干戈进货的。自救和摊低成本是他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干的主要工作。只有在跌破此平台以后,再凶悍杀跌一段空间后,在接近原始上涨平台的那种容易发生新一轮熊牛转换的区间时,才可能看见庄家主力们积极抢筹的运作景象。

我一直在说的:只要你手里的股票其3月线、4周线都是空头排列的;同时其月线、周线的MACD指标当中的柱状体都是依次下跌的;同时60分钟和日线级别的四位一体指标体系的绝大多数的要素条件都存在着反作用力的。那么就不要提前介入!我认为后市要想走好的话,只有看见主力资金踏踏实实地在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有关人士认同的点位和时间,用真金白银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大力买进去,并且言行一致地保持住上涨的趋势和承接住一段时间和力度的抛压,才可能真正地转危为安扭转颓势。底从来不是靠说说而已的忽悠忽悠出来的!不坚定不移的向上打出一片天来,那就不会确立底部。那底就还在那遥远的地方。在目前这种顽强坚决地做多现象没有出现前,盘中出现满足我的弱势股最高点卖出法走为上模型条件的个股要舍得抛、敢于抛。不能期望现如今的这种量能水平和弱势举措能够让指数和个股摆脱下跌趋势的。指数接下来最强的走势是窄幅横盘震荡,最弱的走势嘛就只能是两步一回头式地震荡向下。不管是指数也好还是个股也好,只要收盘价跌破4小时线,甚至4小时线已经拐头向下收盘价跌破5天线,那就必须要考虑止赢止损啦!祝大家投机顺利。

后市还是重点看股指期货和指数的多空表现形态来定短线买卖策略和筹码与资金的比例变化。利用盘中任何冲高机会或跌破重要的防守位之时,主动或被动的降低仓位观望一下再说,右侧交易是应付熊市的唯一法宝!

       我的《四位一体操盘术》书刚刚正式出版了。想了解怎样学会用好四位一体操盘术来为自己实战操作保驾护航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4df7ea0102va3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