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韦州康济寺塔

标签:
佛学 |
同心县有个古城叫韦州,汉朝时就有记载。当时,韦州属北地郡地。唐朝时在这里安置被吐蕃攻打举国降唐南迁的凉州(青海)吐谷浑部,并设置了 (长乐州)。曾任长乐州游击副使慕容神威,死后葬于长乐州南之原(下马关镇赵家庙村山上)。唐至德元年(756年),长乐州被吐蕃占领。大中三年(849年)七月,唐收复(长乐州)后改长乐州为威州。北宋时长乐州成为西夏的地盘,西夏李元昊将威州改为韦州。
韦州历史悠久,闻名远近,当年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的庆王府就建在韦州。
有一首诗概括了韦州古景迷人风光。
韦州镇区内有两座古城,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西城称为老城,韦州的老城就是西夏时所建,西夏人信奉佛教,就在城内建了佛教康济寺,又在寺内修了个塔称康济寺塔。我们现在确认这座塔是西夏塔,依据的就是塔门前的碑文和塔内出土文物的研究结果。康济寺塔距离古城南墙不过百米,当时它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的9层空心砖塔,是在夯实的黄土地上用长砖和方转混砌起来的藏传佛塔。底面正八边形,每边长3.65米,直径8.74米,塔刹由须弥座、九层相轮、宝盖宝瓶组成一体。塔的底层较高,二层以上被层层密檐平座紧箍向上,逐级收缩,与塔刹宝顶有机结合,形成刚劲有力的抛线外轮廓,显得凝重柔美,体现了我国早期密檐式佛塔的风格。最高一层里面放置着一个佛龛。塔顶为八面桃形攒尖式刹顶。塔南面有高1.95
米的券门,进入塔室,里面有八角空心木板楼梯,可以登梯上顶。塔四周悬挂风铃,一阵风起,康济寺塔上面悬挂的铃铛清脆悦耳,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http://s5/mw690/0033X0fSzy6RCzbHqHqe4&690
http://s13/mw690/0033X0fSzy6RCzbH3m45c&690
http://s6/mw690/0033X0fSzy6RCzbLGmxf5&690
公元1391年,朱旃受封到韦州当庆王,看到康济寺损毁严重,大殿廊柱全没有了,只剩下一座孤塔和它做伴,于是又在原寺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千佛殿,并将康济寺塔原有九级浮屠塔增高四级,变成13层,塔高42.76米。后来,千佛寺毁于清朝同治年间,但寺毁塔存。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缮康济寺塔。修缮时在塔刹中发现了有汉文、西夏文的墨书题记砖块,还发现了佛教、道教的铜质像27尊,佛教、道教的经卷等物品。其中道教部分的东西可能跟明朝重修有关。康济寺塔前有两块石碑,记载着该塔的来历。经岁月的洗礼严重沙化,其中一块据说是西夏时所立的,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字迹,一块是明重修时所立,现在还可以看出上写《重修敕赐康济禅寺浮图碑》,时间是明万历壬午年。http://s6/mw690/0033X0fSzy6RCzdGu5Df5&690
http://s15/mw690/0033X0fSzy6RCzdJiOi7e&690
http://s11/mw690/0033X0fSzy6RCzdLTZwba&690
在距康济寺塔西北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塔,是一座具有典型喇嘛教风格的元代墓塔,与康济寺塔南北辉映。塔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塔身呈宝瓶形,通高约15
米,在塔身和塔基座之间施莲瓣纹一周。西南设一小龛,称“眼光门”,是放置佛像的地方,塔的基座内腹是用土夯筑,外砌青砖。塔体外表通抹白灰,又称“白塔”。http://s14/mw690/0033X0fSzy6RCziy0Bnbd&690
http://s9/mw690/0033X0fSzy6RCziCbpKf8&690
http://s15/mw690/0033X0fSzy6RCziENnEfe&690
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塔,尽管已与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没有加强,塔的损毁依然在继续。康济寺塔,依然孤独而生命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