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
解维汉
http://s11/bmiddle/a74b70c6xc8730a0e6d9a&690
http://s9/small/a74b70c6xc8730c135d28&690
http://s3/middle/a74b70c6xc8730c300a12&690
会馆是我国古代由流寓的同乡所建立的专供联络乡情、调解商业纠纷、祭神和举行庆典的场所。最早的会馆在明嘉靖年间已出现。由于秦晋两省毗邻,秦商和晋商为了共同的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联手开拓外地市场,在全国许多城镇建立的山陕会馆就是这种合作的明证。秦商和晋商清康熙三年在湖南长沙建立了山陕会馆,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九省通衢的汉口建立了山陕会馆,乾隆年间在四大商埠之一的广东佛山也建立了山陕会馆。随着岁月的更替,许多山陕会馆早已湮没,但仍有一些山陕会馆保存完好,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名胜古迹。
安徽亳州市山陕会馆坐落在城区西北隅,又称大关帝庙,现为亳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大门为三层牌坊仿木架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琳琅满目。左右为钟鼓二楼,门前竖数丈高的铁旗杆,重15吨,上有悬钟、蟠龙、飞凤。院内有一座花戏楼,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有上下场门四,上书“想当然”“莫须有”“阳春”“白雪”字样。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清歌妙舞”匾,台柱悬木牌楹联:“一出阳春唤醒今古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戏台前左右各有六间看楼,戏台正面直对大殿,殿内彩绘富丽,供奉关公像,殿旁庭院修竹幽径,清雅宜人。
山东聊城县东关古运河西岸有一座山陕会馆,清康熙八年(1743)由山陕商人集资兴建。总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殿阁堂楼160余间。画栋雕梁,飞檐挑角,金碧辉煌。系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山门为三间牌坊式门楼,两侧为八字影壁。门内紧连戏楼,两层飞檐,正面石刻匾额题“岭楼凝霞”四字。两旁有钟鼓楼,后部主殿三座并列,原供关帝、文昌、火神、财神、水神。院内照壁、折壁、廊柱、檐柱、柱础、木枋均线雕、浮雕、透雕人物、花鸟、兽头、图案,造型生动。戏楼内壁还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戏班艺人题壁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120多个传统剧目,成为研究地方戏曲的珍贵史料。还有一处泰安山陕会馆位于泰安宁阳县东庄乡西部,位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当时东庄为商业重镇,山西、陕西的加强联系,维护自身权益,便集资修建了山陕会馆,光绪年间《宁阳县乡土志》记载的“以财货贷晋商”一事,便是晋商经营典当业的例证。山西、陕西商人死后,尸体在此落棺,用2匹骆驼送回家乡。来不及送走的,埋在了东庄乡西。
湖北樊城山陕会馆位于樊城三条街巷交汇处,现在已是市二中校园,它是襄阳市现存的会馆中保存最好、建筑最为精美的一座,采用琉璃瓦,供奉关帝,建筑群总面积达数千平米,殿阁楼堂百余间,规模之大,居全城各会馆之首,是樊城历史上作为繁华商埠的缩影。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名关帝庙,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兴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庙,嘉庆六年(1801),又重修了山门及戏楼。
据晋商研究资料,当时“在湖北襄阳一带就有70余家商号,十几家当铺。”于是山西、陕西两省在樊殷商大贾为了叙乡谊,通商情,接官仕,祭神财,集资建造了这座会馆。1951年市二中扩建将前正殿的关公等塑像和配殿及塑像均拆除。历经动乱,建筑大部被毁,仅剩二殿、钟鼓亭,但仍能展示它当年的盛况。
甘肃天水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馆内祀关帝,又称官寺。如今这里是天水市文化馆所在地。山陕会馆有两个大门,分别悬挂着陕省会馆和山西会馆的匾额。会馆内有财神庙,供奉关羽。陕省会馆主体建筑有门楼、戏楼、大殿等。现存砖雕门楼保存完整,系民国13年(1924)由关中工匠雕造。门楼通体以雕砖、磨砖拼砌而成,面阔3间,4柱5楼。通长22—
23米。中门、次间均开券洞。正面砌砖雕镂梁柱斗拱,平座勾栏,垂花檐楼、各式额枋花板,构成几层仿木结构的楼阁。构件上雕刻珍禽异兽、花草虫鱼、人物故事等。四柱旁侧镌刻楹联,内联:“义勇冠尘寰,当年摧吴挫魏,丹心耿耿锦汉祚;庙貌重关陇,群生蒙庥托庇,馨香世代报神恩”。外联:“忠义参天出于至性,宫墙数仞仰之弥高。”定西县原有一座山陕会馆。清乾隆初年,定西县商业渐趋兴盛,山西、陕西商人为联络乡谊及聚会,于南关崇福寺内建山陕会馆一处。乾隆十五年(1750)及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会馆分别铸有铁质醮炉供奉关公香火。其醮炉早已无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陕会馆曾为定西县商会办公地。可惜会馆现已荡然无存。
河南境内现有多处山陕会馆,第一处在郏县城内东南角,系清康熙年间由秦晋21名商人结社捐资建筑。内有前殿、后殿、舞楼和钟鼓楼等砖木结构建筑。舞楼檐下木雕二龙戏珠及麒麟、鹿、鸟、人物、花卉等,工艺尤为精美。第二处在社旗县县城内,面积1530平方米。馆内有戏台悬鉴楼,又名八卦楼,高30米,两侧有钟鼓楼,楼前有琉璃照壁,图案精美,金碧辉煌。高34米的品字形大拜殿为会馆中心,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有木刻的《西游记》《封神榜》故事图像,极为精巧。殿外高台围以石栏,前置石牌坊,更显宏伟壮观。第三处在洛阳市九都路东段,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群落,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商人集资兴建的"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布局前密后疏,历经二百多年,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整个建筑群布局前密后疏,历经二百多年,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现存建筑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大殿、拜殿、左右配殿、门楼、牌楼、廊房及厢房等。根据馆内碑刻记载:会馆落成之初,格式金碧繁杂、备极殊丽,为研究清代洛阳时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水陆交通、经贸往来、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甚至宗教活动都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四处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中心的徐府街,前身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裔孙奉敕修建的府第。清乾隆三十年(1765)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旅汴同乡聚会的场所,保存至今的有照壁、戏楼、鼓楼、牌楼、东西配殿、东西跨院等主要建筑。馆内砖、石、木雕艺术被誉为“会馆三绝”。第五处唐河县源潭镇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坐落在唐河第二高级中学院内。庙前院东西分竖铁旗杆各一尊,用生铁铸成,六棱柱形,高约75米,直插云端,底座有生铁铸狮子各一尊,背驮旗杆,昂首翘头虎视眈眈。中间有二人环抱旗杆相视默语,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铁旗杆两搂粗的典故。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进二院,面临大街,大门上有戏楼,下有甬道,二层台阁,明柱挑角翘沿大三间。大殿屋面七脊八兽飞沿挑角,大脊正中立1.5米高之绿琉璃楼阁庙宇,供姜太公神位。大殿东西建配殿。塔山处为登楼之阶,至今无损。配殿略低于大殿,亦为二层楼房,东配殿脊檩字迹清晰可辩:“大清道光二十四年”。西配殿因脊漏木朽字迹剥落。屋面为灰色瓦桶砌成,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姿。现庙内仅剩大殿,东西配殿,东廊房和铁旗杆。1987年定为省级保护单位。第六处邓州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贾所建。位于邓州市汲滩镇中学内。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陕西、山西大批商贾看中此地,就合资在此建馆。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中线现存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主房全出前、后檐,房檐相接,建筑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第七处荆紫关镇也有一座山陕会馆,院中建筑保存完好,有大门、钟楼、鼓楼、过楼、大殿、春秋楼等建筑。
明清时期的陕西商帮是依靠盐业、借助于政府的支持发展起来的。经营的行业主要有棉布、茶叶、毛皮、药材和水烟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山西商帮更是明清时期较大的商业集团,其中一些商人在明万历年间成为有名的两淮盐商和扬州盐商集团的主要力量。陕西与山西互邻,风俗习惯十分接近,所以两地商人在外地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结合的传统,又称“山陕商人”和“西商”。山陕商人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具有勇敢冒险的精神。西部边远地区往往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还经常遇到土匪抢劫,山陕商人在西北贸易,只有大胆且敢于冒险,才能适应荒凉的环境。二是都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贩运商常年来往于边塞、江湖淮、川蜀之间,长途奔波,十分辛苦,必须体力强壮,适应艰苦生活。三是都具有俭朴的传统美德。无论财富多少,仍吃粗茶淡饭,从不乱摆阔气。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团结了秦晋地域的商人和众多的行业商,如汉口的山陕会馆就由太原帮、汾州帮、闻喜帮、花布帮、西药帮、皮货帮、当帮、西烟帮等组成,在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深入研究山陕商人的合作史和经营史,对于两地发展新兴商贸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