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孙勇和他的散文
(2012-08-30 07:00:1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追思怀念 |
孙勇散文《路遥逝世二十周年挽歌》发《北方文学》散文刊
另发王剑冰先生随笔《孙勇和他的散文》
2012•7《北方文学》散文刊目录
欢迎朋友们投稿,欢迎朋友们与本刊互动合作!执行主编邵顺文,电话13813813722,13048620000
原
路遥逝世二十周年挽歌
孙
那是1992年的一段时间里,《平凡的世界》让我爱不释手。当读到田晓霞死在抗洪抢险一线时,我失手把《平凡的世界》摔在了地上,并破口大骂路遥不是东西、混蛋,竟把我喜欢的人物之一给写死了。等我的情绪稳定下来,发现有泪水在脸上流淌,虽然我知道田晓霞的死只是小说中故事情节的需要,但我还是为此十分难过,成为路遥真情实感的俘虏。
路遥,这个时刻表达着秦腔的人,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秦人的骨血,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精神。当年,秦孝公时代的改革家商秧,曾经考察秦魏战场后对魏国宰相公叔痤说,国力雄厚的魏国之所以输给了国力乏强的秦国,就是输在了秦国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上。商秧说死在战场上的魏国将士,都是背后伤残而亡,可见魏国将士是被秦国将士为国赴难的精神所下倒;而死在战场上的秦国将士,都是胸前伤残而死,可见秦国将士是迎着魏国将士的冷兵器勇往直前而死。两种死法儿虽然都是个死,却体现出不一样的精神状态。路遥,正是继承了老秦人的精神,在我的精神乃是生命里涅磐重生。于是,我看到了黄土塬上的一家破窑洞里,那个即将被父亲送人的孩子……路遥在他的回忆篇章中也有说过:家里太穷了,父母亲怕养不活这么多孩子而不得不把我送给了远在百里之外的伯父家,那年,我才7岁,我独立的人生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这件事情对幼小的路遥打击太大了。因为懂事了,路遥才更加的憎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做了人家的养子,路遥才形成了少言寡语的性格。因为生活环境的窘态,迫使路遥先于同龄人而成熟和稳重起来。路遥是有野心的,也是想离开窘迫的生活环境追求更加进步的人生前程,他告诉伯父说我去试试,即便考上高中我也不上,伯父也就是无意地满足了孩子的一个心愿,那知道这个品学兼优、下地干活也是一把好手的孩子一考即中切独占鳌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在乡亲们的鼓动说服下,路遥踏上了人生最大机遇的转折点。路遥说我去县城上学之前,邻居大爷把孩子们省给老人的一个黑馍送给了他,说家里头也没有啥送给孩子的,这个馍我没有啥得吃,给孩子上学吃吧……现在,我们可以想见,路遥接过这个黑馍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看到这个细节时,鼻尖一酸,泪水夺眶而出……我最羡慕路遥的是,路遥从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延河》杂志社工作,虽然路遥出生和学习在最底层社会,参加工作的起点却很高,这是路遥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路遥取得更大成就的开始。于是,中篇小说《人生》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诞生了。《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历程不但就是路遥人生历程的反映,同时,也是那一代人的生存状态。高加林的思想史就是路遥及那一代人与苦难生活作不屈不挠斗争且挣脱苦难的羁绊向往并努力实现新生活的心灵史。那个满身抖搂着老秦人精神吼着新秦人秦腔的高加林,就是路遥及那一代人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侧面。路遥是成功的,但是路遥又是不甘寂寞的,当路遥拿着中篇小说奖兴奋地告诉同事说“我得奖”了的时候,我没有为路遥的“轻浮”而投以藐视的目光,相反,却为路遥难得的兴奋情绪而鼓掌。因为这个平时沉默少言的“秦腔”,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不幸后,应该在这一时刻,在秦岭深处,高吭放歌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