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课堂规则的基本要求(整理)
(2012-08-14 16:29: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业成长 |
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因此,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1.明确制定规则应该是可衡量的,看得见的能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有其他的解释。“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以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字说明书”。
合作规则举例:“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一项以训练观察能力为侧重点的活动,具体的观察要求是通过组内互助,每个组员都能对照教材的种子结构模式图,指出种子实物中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评价要求为:a.小组讨论时认真,每位同学都发了言;b.在全班交流时,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必须都能说出种子的结构;c.如果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评为“×”;d.能针对本节学习提出新问题。本次活动的起评等级为“B”。各小组每做到一项,教师就在评价表“师评栏”内打一个“√”,即可逐步升级。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评价等级,积极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种子结构一样吗?碘液能使菜豆种子变蓝吗,为什么?等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升了活动的探究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活动通过改进组织和评价,促成学生形成个体责任、促进性互动、积极互赖,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合理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有弹性 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 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也有的人认为“5条规则是学生能够容易记起的最大数字,根据年级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
美国有位教育学家对应有的班规内容制订了六条原则性的规定:
(1)上课需用的文本文具,务必带齐。
(2)上课铃响应立即坐定,并完成上课前的准备。
(3)维持对人的尊重与礼貌。
(4)老师讲课或同学询问、发言、讨论时,应注意聆听。
(5)尊重别人的财物。
(6)遵守学校规定。
教室内常见的违规行为,如未带书本、文具,迟到,擅离座位,睡觉,聊天,擅拿别人的东西,破坏公物,制造脏乱,喧闹,打架等,都可以用上述六条规定来防范禁止。六条规定是原则性的,老师可再举例说明,如“尊重别人财物”一项,可以包括:维持教室的整洁;不得涂污、毁损公物;借来的东西要归还;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拿别人的东西。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函,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