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课题:小学美术学习方法培养研究资料

(2013-04-19 10:45:17)
标签:

教育

                  小课题研究:小学美术学习方法培养研究

                                     —— 美术学习方法(转载)

 

 

(转载学习资料)

 

 

提要:本文从艺术创造自律性和艺术发展的现代性出发,提出美术学习主体拓展研习思维空间的主要切入点: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整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以期帮助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避免盲目性、片面性,从而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在美术教育中,有了合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具备合规律性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教学环节来说,仍然是不完整的。本文拟从美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角度,讨论有关美术学习方法论的原则问题。

 一、美术学习方法的演化

方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果。随着时代的更替,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方法亦不断演化,不断进步。美术学习方法,同样处在历史的流变之中。

纵向看我国历史,八世纪初,始于唐代,在翰林院中设置画院。至宋,徽宗设置画学,于云集绘画名手的同时培养学生,任命米芾为博士,以考试取士。元、明至清,虽不设画院,仍安置一些画家或设画院而不授官职。千余年封建社会中,绘画教学,基本上是经验式的师傅带徒弟,临摹入手,通过粉本、课徒稿而学习技法。直到1902年,清政府在南京创立全国第一所高等师范——两江优级师范,率先开设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1912年,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引进西方的素描,开设人体课。至此,才开始打破师傅带徒弟,一本芥子园跟随一生的习艺局面,美术教学逐渐转向系统化、学院化、知识化。

横向看西方,最早的美术教育于13世纪末,以行会形式出现,先通过范本学素描,再跟随师匠到工房学技术、磨颜料、煮胶等,最后实地练习画壁画,少则3年,多则10年。文艺复兴时,最早在意大利创立圣路卡学院美术学院,采用结合技术和教养的新观点,教授透视法、解剖学、历史等,美术家开始摆脱工匠性,打破限制,开拓个性自由活动的领域。这是艺术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趣的是,发展到19世纪时,大部分重要的艺术家,反而在与学院的对抗中发现了自己,从而采取自学之途。二十世纪,美术领域打破了古典写实的一统天下,现代艺术流派纷呈,美术专业教和学的方法更加多样、多层次,并带有个体的选择性。

 二、美术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艺术沿着形象思维和情感的轨迹建构。形象思维、精神、情感无法作绝对精确的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中的形、色、明暗、线条等构成因素,也无法作绝对精确的定量研究。艺术(包括美术)学习与数理化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理化学习,更多需要的是分析,冷静的逻辑思考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它所追求的是严密、精确、绝对的结果。美术学习,重形象思维和直觉,学生更多需要的是感受、体验和领悟,学习过程中带有情感的渗透、主观的烙印。由于个体的差异,感受的独特性,而形成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结果,学生的作业拉开距离越大越好,面对同一题材,作业面貌的多样性体现了艺术把握客观世界的灵活性、偶然性和模糊性特征。

从艺术门类看,美术与音乐有共同之处,而它们之间也有差异。音乐是一定法则的音的组合,音乐训练重在练耳,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和训练能够欣赏音乐的听觉。美术,又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美术创作,依赖眼、脑、手的默契配合。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将来是专业画家、设计人员或教师,首先必须培养自己具有敏锐的视觉能力,即具有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其次,靠手驾驭物质材料技巧的纯熟与高超,将独特的视觉感受物化为美术作品。这第二种能力可称为手的制作能力。在美术学习中,练眼和练手各有自己的内容和方式,但练眼和练手又往往是不可分的,或同步进行,或相互促进。训练眼和手的敏锐性、精确性、灵活性,实际上是训练脑对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的协调性,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心手统一,意到笔随。李可染先生说:世上学艺的人成千上万,究竟能有几个真正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把路子走正?又有几人真正把功夫练到家?①“路子正是指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巧练的前提,从而避免走弯路,之后的关键就是苦练和勤练了。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单调、重复训练内容的忍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辛劳,放弃消遣、娱乐后的孤寂,几十年如一日,方可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缺少勤和苦的磨练的所谓天才,只会是一朵不能结实而易调蔽的花。

重视和研究学习方法,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路子正,方法对头,功夫到家,是憧憬成功的习艺者都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辩证地理解美术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恰当地把握不同训练内容和方式之间的关系,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的种种思考,必然涉及到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正逐渐成为一门为学习者关注的科学。

 三、美术学习方法论的切入点

方法论着眼于从宏观去探究美术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是对具体画种的技法讨论。从艺术创造自律性方面,从艺术发展的现代性起步,拓展研习的思维空间,美术学习方法论原则试从以下几点切入:

主体意识:美术创作是精神活动,唯具有独特性、原创性,并打上主观烙印的艺术作品才会获得价值。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实践中,主体、客体、物质材料中介,是以主体为核心展开,并在主体审美取向的统摄下相互作用,融合和整一的。在主客体关系上,主体不是去适应客体,更不是被动地受制于客体。画家的自由和创造,体现在对现实世界、自然时空的超越。由于内在情感的需要,主体对客体可以施以夸张、变形,甚至打碎、重组等艺术手段。因此,美术作品的建构,离不开画家的主观创造和情感参与。

创作主体的人格个性,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画家的艺术个性表现为:独特的审美取向,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将独特的发现转化为独特的表现。经过画家艺术个性孕育而生的作品,才会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反之,缺少艺术个性的作品,只能是苍白的平庸之作。艺术不可无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高扬主体意识,从接受基础训练的初始,就应该成为美术专业学生的自觉。认识自己内宇宙的丰富性,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美术专业基础训练中,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受训地位。写生课上,石膏、静物、人物等客观对象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些长期作业,使学生在画板前处于持久战的僵冷训练,使学生主体意识受到束缚而消解,同时造成艺术学习主体精神的萎缩。改变这种情况,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学习者对美术创作自律性的认识,以及在认识明确基础上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是改变被动学习状态的内在力量。有了这样的自觉,面对训练内容,学习者就不会困惑地向教师发问:该怎么画?而能够自信地用手去思考,主动激活主体的表现兴趣和情感,引发创造的潜能,大胆地去探索,从而变被动受训为主动感受和发现。

画自己的感受,不应只是学习者停留于表层的一句时髦口头禅。感受不是镜子式的对客观的被动反映。感受,是物我交融后创造的意象,是运用艺术经验对客体的发现和重构。吴冠中先生曾叙述,在欧洲留学时,一次,画黑人女裸,坐姿。学生们仅仅感受到对象超常的比例和粗壮的体态。导师却点睛式地提示:象一座金字塔。对同一对象,停留在结构、比例、明暗准确与否,是被动反映的技术层次;金字塔的感受,是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是艺术直觉的主动发现和重构,因而上升到艺术表现层次。基础训练中,学习者要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视觉才能,学会用眼睛即用心灵去感受。直接的视觉感受,具有生动、鲜明、活泼的性格,它是重构和创造的基础,是未来作品的灵魂。学习者应该理直气壮地画自己的感受。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罗丹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眼睛没有发现。”②个体差异决定了审美感受的倾向性,自觉地把握和强化自己的审美倾向,对语言和风格的形成有催化和整一的作用。不应囿于只有技术练成之后才能注意自己的艺术个性的陈旧观念,而应从接受美术基础训练起,就清醒认识主体的审美倾向性,沿着自己强烈的审美倾向,艺术个性和独特的感受去画画,这才是聪明的选择,这样的学生一开始就会有较高的起点。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选择的执着和清醒,是主体性的另一层面。学习者应该认识到,选择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择业,它不仅是为未来选择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而是选择了人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选择一旦确立,那么,画画就完全是内在的需要和追求。无论环境优劣或成败得失,都无怨无悔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觉良好,是学习停滞的信号,是主体盲目自信的结果,是艺术进步的内在弱点,这是对选择艺术存在方式的无知。如果从精神深层去理解艺术家,可以认为,选择艺术就是选择痛苦和炼狱,狐独和寂寞,没有这种深刻的体验,仅在表面上追求潇洒和浪漫,是对真正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误解。选择艺术的学子,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从人格上锻炼自己,去迎接主体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开放意识:开放性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区别,自信的主体是开放的,自卑的主体是封闭的。僵化、凝固、封闭是自我的病态表现。艺术创造是主体生命力的表现,是主体精神生动活泼的外化与物化。因此,艺术创造的主体必然是开放的主体。面对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应全方位研习,多向度吸纳,不择细流而吞吐百川。不排斥、不拒绝,先咀嚼、后弃取。排斥和拒绝,将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美术教学实践表现,一个具有较深厚艺术修养的学生,比一个头脑简单、腹中空空的学生的感受力,肯定来得敏锐和深切,也更具潜力和发展前途。

充实自我,提高主体的感受力,是美术学习的关键之一。感受力受个体心理结构和文化积淀的制约。因此,感受力的提高,依赖于主体的开放性品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另外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研习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通过观赏,去寻求与大师们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体验艺术的生发与酿制的内部脉络,审视艺术史嬗变的轨迹。观赏中对不同艺术语言和样式的揣摩,进而把握艺术法则和形式规律,提高和纯化主体的审美趣味,最终内化为主体的感受力。另一方面,把知识的触角,伸向美术技术训练以外的更多领域——美学、心理学、美术理论、文学等,广泛涉猎,融汇贯通,从而为艺术创造蓄积能量和寻找创造契机。读书和理论学习,对美术基础训练,从短期效果看,显得间接和微弱,因此,是极易受到忽略的方面。从长远观点看,读书和理论学习,对于美术创作具有潜在的战略性的意义。画画,最后是画修养。修养深厚,达到贯通画理画法,穷通人情世态,旁通诗词音乐,变通中外古今的境界,作品也必然会超凡脱俗而脱离工匠气。前面谈到练眼和练手的重要性,美术专业学生实际存在的缺陷,将提醒我们,相对于前两项训练,观赏和读书对他们无疑是更重要的训练。在重技术的学生那里,对读书和理论的厌倦,如果一旦转变为关注和兴趣,其作品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将会逐渐进入较高审美层次而摆脱平庸。

辩证地处理一系列专业训练内容和方式,理解和把握不同训练内容和方式之间的互补性,避免非此即彼的僵化和偏废,同样需要主体的开放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临摹和写生,素描和线描,写实和写意,全因素和单因素,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等。根据美术专业需要安排的所有训练内容和方式,有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内在连贯性,也有各别内容和方式的不同训练取向和效能。全部训练内容和方式,共同作用于主体,是使受训者技术全面,适应性广,后劲充足的保证。因此,放弃某些训练内容和方式,无疑象废弃了一条腿,不但愚蠢,而且造成自身残缺与优势丧失。

开放性意味着宽容和包孕,不拘一家,不囿一派,兼收并容,为我所用;开放性也意味着主体敢于自我否定,消除盲目的感觉良好和堕性,不泥古僵化,不简单重复。主体的开放性,不是对主体独特性的否定,而是对主体的超越。建立活性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将为主体独特性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就艺术创作而言,独特性是基础和本源,开放性是基础上向外无限拓展的构架。

意整体识:在艺术生成的各个阶段以及艺术成品的欣赏过程中,主体的整体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整体意识就是建立整体统摄局部,局部服从整体的意识。罗丹砍去巴尔扎克塑象的两只手,是整体的需要,尽管这两只手塑得很精细、完美也毫不留情。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不同艺术层次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深度。艺术造诣越深,整体意识越强,整体意识随主体的经验积累和修养提高而不断上升到更高层次。

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主要方式是直觉。艺术地把握世界,不是通过逻辑的认识,而是整体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美术专业来说,整体直观也就是惯常所说的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错误的观察方法是局部的、孤立的、散乱的、非审美的,它严重制约着学生练眼和练手的质量,阻遏学生从客体中捕获创造契机的可能性,导致作业中各种错误的出现。学生对建立整体直观方法的非自觉性,无疑是专业学习的一大误区。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尽快改变观察时管中窥豹式的局部关注,建立整体意识,养成扫描式的流动把握。在整体直观的视觉体验中,努力捕捉客体原初的新鲜感和生动性。经过反复训练后,这种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职业习惯,并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在观察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明确美术把握世界的独特性。文学感受语言,音乐感受声音。美术如何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歌德的一句名言可能对回答这个问题有启发,艺术并不打算在深度和广度上与自然竞争,它停留于自然的表面;但是它有自己的深度,自己的力量。美术感受生活,不是去感受情节、主题,不是去感受世界的内部结构和本质,美术所关心的是世界外部的各种形态和形态之间的关系。美术家只能去感受形体、色彩、线条、光影等构成的节奏、韵律和意趣,即感受一切有意味的形式。总之,整体直观的观察方法,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将不同的形体,不同的色彩,点与线,块与面等,从孤立、散乱、无序状态,整合为有序、和谐和审美意象,进而为艺术创作和表现打下基础。初学者一旦能体验和把握整体直观的奥妙,专业学习将会出现质的飞跃。

绘画语言符号和画面结构的整体性是整体意识的艺术层面。整体意识是组织画面结构的生命线。首先,绘画空间和结构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模拟和复制,不是被动的毕肖和再现。客观对象仅是主体自由选用的素材而已。主体的主宰意义就在于,以审美经验为核心,以情感性为推动力,对孤立、无序的客体进行取舍和整合,创造出一个有序的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第二,画面的艺术处理,即是对语言符号和结构的整体性把握。即使运用具象写实手法,也必须从具象结构中分析出抽象的形式因素,或方园、三角,或点线、黑白灰,并将其提炼升华为表达主体情感的语言符号。格式塔美学告诉我们,艺术作为表现,只在结构,不在题材,只在形式,不在内容。按照形式法则和绘画自律性,对形式因素和语言符号进行重组,从相似性去强化对称或重复,从相异性去强化均衡或对比,追求节奏和韵律,和谐和单纯,建构一个与内在情感心理结构相一致的画面结构。总之画面整体结构的建立,是整体意识统摄下的有机整合过程,是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考,感受力和分析力的综合。画面的空间结构,是主体的发现和创造,是情感的物化形式。强调整体,就是强调局部、个别形式因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内部联系,特别强调局部、个别必须服从整体。整体不是局部、个别之间的简单相加,画面的整体性,意味着任何个别、局部的增减或移位,都是对整体的解构。

画面整体性追求的目标是:致广大,尽精微。致广大,是对气韵、意境、气势、调子的总体把握。尽精微,是对细节的深入刻画描写,而达到对整体的丰富和增益。处理画面时,学生容易陷入细节的精雕细刻,而忘却整体性;容易醉心于长期作业的深入,而忽略兿术的概括和简练。概括和简炼是更高层次的整体意味。世间的一切形体,都可分解为立方体、园柱体、球体等,用几何形体对复杂形体的简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造型规律,也是整体把握形体和概括处理的依据。加强对基本形的理解,加强平面构成的研究和练习,强化整体意识和创造意识,无疑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和艺术实践的突破点。

创造意识:人的创造性在于人的未完成、人的开放性和人的内在无限性。创造思维是思维的自然方式,但由于盲目的习惯、文化背景和僵化训练而缺失。现实的人存在两种思维方式,即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是封闭的并带有保守意味。发散式思维是开放的创造性思维,它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富于开拓性,大胆反对旧传统,摈弃旧范式,创立新范式。艺术创造要求主体必须具有发散式思维品质。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原则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造型训练中,学生对自我创造思维的主动开发和挖掘,是带根本性的训练。

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应单靠创作课来完成,而应贯彻于造型训练的始终和每个环节。美术作品的表现性在于借助造型符号以表现人的情感、情思和情趣。在造型基础训练中,强调透视、解剖、结构描绘的科学性是正确的,学生必须具有正确描绘透视、解剖、比例的能力。作为一种造型基本功,上述能力是不能含糊,更是不能缺少的。

然而,造型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形的意识,因此,造型基础训练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艺术的倾向。基础训练中的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是重要的,形体、结构、空间、明暗、冷暖的准确,谨严是基本的,但不应视为最终的和唯一的。在重视造型科学规律的同时,不应忽略美术创作自律性,不应忽略传统美学中带有现代性的命题,如得意忘形不求形似随心所欲等。写形之外,更有重要的写神、写意和写趣,故造型中的主观艺术处理、夸张和变形,既属当然之举,又在情理之中。科学的和艺术的,在造型训练的两难境地中,学生应如何把握?一则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审美取向作出自我选择,或选择写实再现,或选择写意表现等。二则,处理好课堂作业中的和课外练习中的的关系。课堂作业绝不含糊,谨严到不惜画死。课外练习则尽量放松,活到无拘无束,追求随意性、探索性和多样性,充分调动发散式思维,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去思考。从造型、形式和材料运用等方面,打破常规。练习中不求作品的表面完美性和完成性,而在意作品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课外大量鲜活、自由的练习,无疑为美术创作找到了灵魂。

美术创作中的创造意识,最终表现在对作品独特性的开拓。艺术起于模仿,贵在独创。前文谈到了独特感受和发现对创作的意义,然而,如何将独特的感受物化为独特的作品?将独特感受物化为作品的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对绘画语言和形式的创造性开拓和把握,一是对媒材即物质材料的创造性利用和驾驭。两者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打破定势,标新立异,不趋同,不重复,敢于越雷池一步,大胆开拓造型艺术表现新的语言、形式和媒材,以构筑独特的画面空间和结构。

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主体,具有明确的开拓性,擅于在客观和主观、写实和表现、传统和现代、宏观和微观、绘画之内和绘画之外的宽广领域中寻觅到独特的意味和兴奋点,并能打破画种及材料、工具的界线,移植互渗,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样式。

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从有法最终走向无法。无法者,即主体完全进入得意忘形,随心所欲,不择手段的自由之境,此乃为至法、至境。创造是主体精神的升华,是对现实和传统的超越,是自我存在和价值的确认。

过去美术教学中,造型训练的纯客观性和重技术倾向,造成学生狭隘、单一而片面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以致毁掉一些本来有可能展示才华的学子。美术的自律性表明,激活创造思维,强化创造意识,应该成为造型基础训练的起点和终点。

美术学习中的技能技巧训练,比较能得到教和学两方面的重视,在技能技巧训练中,若能从新的视角把握学习方法的切入点,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克服盲目性、片面性,从而开辟一片新的思维空间,学习者一定会获得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也一定会进入艺术创造新的境界。

注释:

引自李可染画论

引自罗丹艺术论

引自歌德谈话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