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史记〉》初感

1、晓知识。
春秋五霸,有八种说法。
记忆中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公子小白)晋文公(重耳)
秦穆公 宋襄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分别是秦、齐、赵、魏、韩、燕、楚。
文学体裁:楚辞(屈原)---汉赋(司马相如)--唐诗(李白、杜甫)--宋词(李清照)--元曲(马致远)--明清小说(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2、读故事
管鲍之交的故事太暖人心。
管仲少年丧父,生活贫苦,不得不经商赚钱补贴家用,期间结识了鲍叔牙,他们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从不因此和管仲计较。
管仲三次参加战争,但三次都从阵地上逃跑回来,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本领,鲍叔牙却认为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后来,两人到齐国,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都想回国夺取国君的宝座。管仲先行截击公子小白,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进就拉开弓箭对准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但是并没有被射死。而是先行一步顺利登上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急需人才来辅佐,邀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坚持声称自己不如管仲,齐国要想称霸,必须用管仲为相。
鲍叔牙巧施计谋,让管仲平安到达齐国。又建议齐桓公选个吉祥的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齐桓公和管仲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管仲在任期间,大兴改革,齐国经过管仲的一系列改革,很快就强盛起来了。
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呀!”
做人当如鲍叔牙,即慧眼识才又虚怀若谷。
功成身退的典范----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人。范蠡家境贫苦,父母早亡,有哥嫂抚养成人。小时候聪明睿智,非常喜欢读书,四处向人求教,又精通剑法,可谓文武双全。年轻的范蠡苦读《诗》、《书》,掌握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理论,甚至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留下的《六韬》《三略》。结识文种后成了知己。文种把范蠡推荐给楚王,范蠡由此步入仕途。两人先到楚国,意识到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后,弃楚国投奔了越国,越王允常甚是高兴。允常死后,二人又成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范蠡历尽艰辛,尽心竭力地帮助越王消灭吴国,洗刷当年亡国称臣的耻辱。随后又辅佐勾践北上进兵,与中原的齐国、晋国争霸,并为使越国最终称霸诸侯,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被封为上将军。
勾践当上霸主之后,范蠡就立即离开了越国。他认为勾践的为人可与他同患难,难与他共享乐,于是收拾包袱离开了,平生再未返回越国。
范蠡不仅具有安邦定国的才干,还具有洞察时局、识破人心的智慧,又精通剑术,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越国强大起来后,他及时选择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余生得以享有安定、富足的生活。
《道德经》第二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识人物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