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你回到故乡,到以前的小河边、田野里走走,就真的留恋故乡吗?
世界上有两类人,没什么故乡的概念。一类是在故乡终身厮守的人,生于斯,老于斯,安土重(zhong)迁。因为没有距离,也就不会产生乡愁。另一类是在城里长大的城里人,他们虽然也有着说不完的故居、故友的往事,但跟“乡”没什么联系。而你从小在土地里成长起来,而后背井离乡,虽然有了故土的概念,却对故乡没有太多的依恋之情。你都比不上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对于故乡的依恋,不,你连燕子这类候鸟都比不上,燕子每年回来大半年才会向南方迁徙。而你每年春节回来,匆匆几日就离开了。故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必须要丢弃的裹脚布,好像不丢弃,就难以飞得高走得远。但在异乡的日子久了,人就像一碗水,放久了也会长出绿色的霉,身体发了霉,急需要故乡的阳光晒晒,才能痊愈。于是便有了春节回乡这一出戏。人那,脚和心有时是矛盾的,脚不断的前行,仿佛离家越远,才叫成功。心,却时不时地向后看。此刻,也许你也徘徊在乡间小路上,如果非要说你留恋点什么?你留恋的不过是过去的自己。
读了这段文字,想起自己的教学。
花是故乡的香,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五年级上期教科书中有一篇文章《桂花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五下也有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两篇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读来涤荡心灵。可是对于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
学生来说,哪有故乡、故居和故土之概念?蕴含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故乡之情,学生怎能领悟到呢?借助插图,深情描述,充分想象,运用能用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理解不过还是停留在浅层次。只不过在文字上知道了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故乡情”,便于考试时遇到类似文章的有了答题的方向。站在这个角度,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创新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