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下习作一,优秀范文《家乡的春节》

(2023-02-06 20:30:24)

六下习作一,优秀范文《家乡的春节》,以时间线为线索,条理清晰

这个章节,给大家带来一篇范文,写的是春节的风俗,这篇习作小作者是仿写的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套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框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一起来看。

提示:通过这个范文,掌握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技巧。

家乡的春节

照往常的规矩,我家乡的春节一般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忙着灌香肠、晒腊肉、大扫除、置年货、做年菜......腊月成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但也是人们脸上最多笑容的时候。

 

王老师点评:这样的开篇,大家非常熟悉,第一句话套用的课文的开头。点明春节的时间线是从腊月初旬开始的,家家户户的忙碌也点明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春节时间线太长,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一个多月,所以,如果写春节的风俗,按照时间顺序写最合适。

往下看第二段:

忙忙碌碌中,也就差不多到除夕了。

王老师点评:第二段,只有简洁的一句话,但时间的过渡却非常自然,引出下文对除夕的介绍。对除夕小作者是怎样介绍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十这晚,最是团圆。平时一整年都在外奔波的人,在三十这天也会排除万难赶回来。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最丰盛的,满桌的鸡、鸭、鱼肉,还有各种花样的荤素搭配,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一家人说着祝福的话,举杯畅饮,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大人们在屋里开怀畅饮,小孩子在院子里也不闲着,“噼里啪啦”地放起了各种各样的花炮。其间,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响彻云霄,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了大半个天空。这些声音,这些五彩的祝福时刻提醒着人们为长辈守岁。每年守岁的我,都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王老师点评:《北京的春节》是怎样写除夕的?一句中心句“除夕真热闹”总领全段。小作者仿写得也很高明,“三十这晚,最是团圆”,很简洁、凝练。接着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了除夕的团圆和热闹。

过完了除夕,春节才正式进入了正题——大年初一拜年。

王老师点评:这一句是过渡句,承接上文“除夕”,引出下文“大年初一拜年”。语言非常简短,过渡却非常自然又巧妙。在作者的眼里,大年初一是怎样的,接着往下看:

无论三十熬到多晚,大年初一都是要早起的。五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热乎乎的水饺会把你“喊”醒。正月初一这一天,也是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一天。

正月初一的早餐也是有讲究的:要吃鸡蛋,象征着吉祥如意;要吃菜包,象征着招财进宝;还要吃我家乡的特产——灯芯糕,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象征着工作学习节节高升。

吃完早餐,就要去给长辈们拜年。说实话,我最喜欢做这“奉承”之事。因为只要对长辈说几句新年祝词,就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和祝福,这多好啊!

王老师点评:这几段都是写大年初一的,初一的习俗也在作者的叙述中展开了。作者选择了大年初一最典型的三件事:早起、吃的食物、拜年,这三件事突出体现了当地春节的习俗,所以写得比较详细。

正月初一至初七,都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爸爸妈妈会带上一箱一箱的礼盒去每一家亲戚拜新年、送祝福。我的存钱罐也在这几天越长越肥。

王老师点评:初一至初七,习俗是走亲访友,写得非常简略,寥寥几笔带过。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大家就将年前准备好的汤圆、香肠、腊肉拿出来与亲戚朋友分享品尝。储藏了一月有余的香肠、腊肉,色香味俱全,闻一下、尝一口,便无法停筷了。品尝完美味,可以去逛庙会、猜灯谜,开开心心地过完这春节的最后一天。

王老师点评: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仿写了课文,但是后面的内容却和课文有很大的区别,小作者并没有去写元宵节的花灯,而是着重写了人们在这一天的具体活动。“我手写我心”这就是写作的自由,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正月十六早上,春节离去,大人大包小包地该打工的打工,小孩也要准备开学用品迎接上学了。春节就这样一溜烟儿过去了,而我还沉浸在回味之中……

王老师点评:过完十五,春节就结束了。从十六开始,人们就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征程。最后一句话,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自己对春节的留恋,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文末情感的升华。这种结尾大家可以借鉴。

结语

这篇习作是一位学生改过很多遍的习作,语言上也从一开始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改到现在的通顺流畅、优美。这也说明了一点,大家在写完作文后,不要觉得万事大吉,就把作文丢一边了,可以让同学和老师读一读,提出点意见,再修改修改。经常修改作文,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