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全管理体系(SMS)简介

(2012-06-09 21:21:44)
标签:

财经

分类: 安全管理(SMS)

 

  一、对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认识

 

  1. SMS的定义:安全管理体系(safe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SMS)是一个系统的、清晰的和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它综合了运行、技术系统、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到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和管理活动中,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和绩效评估等,最终实现安全运行和符合局方的规章要求。

 

  2. SMS的目标:提高对安全的主客观认识、促进安全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加强事故防范和补救行动、维护或增加安全有效性、持续对内部进行事故征候监控,以及通过审计对所有不符合标准的方面进行纠正,对由审计形成的报告实施共享等。

 

  3.SMS的理论基础:SMS最基本的理论是Reason理论,前提是人是会犯错误的,事故是由多种因素组合产生的,人只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风险控制的方法可以阻止事故链的形成,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风险的控制是安全生产的全程控制,包括事前的主动控制、事中的持续监督控制和事后的被动控制。

 

  4. SMS具有以下特点:

 

  (1)安全成为核心价值。

 

  (2) 面向全公司,包括供应商、代理人及商业合伙人,特别强调必须有管理人员参与;面向全员,特别强调员工是SMS的关键。

 

  (3) 被动式(事后)管理与主动式(事前)管理兼备,采用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手段积极预防事故。

 

  (4) 能与现有的工作流程及其它业务活动计划兼容。

 

  5. SMS的组成框架:

 

  (1)安全管理计划

 

  (2)文件记录体系

 

  (3)安全监督机制

 

  (4)培训系统

 

  (5)质量保证系统

 

  (6)应急预案

 

  二、中国民航推行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背景

 

  ? 20053月,加拿大民航局局长到中国民航总局访问,期间介绍了加拿大开展SMS的情况和SMS的理念,杨元元局长在会见时提出,希望加拿大民航局帮助中国民航建立SMS,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民航开展SMS研究的序幕。

 

  ? 20063月,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对附件6《航空器运行》的第30次修订。该次修订增加了国家要求航空运营人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并规定从 200911日起,各缔约国应要求其航空运营人实施被局方接受的安全管理体系。

 

  ? 2006年,民航总局将SMS建设确立为民航安全“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成立了以杨元元局长为组长、有关司局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设立6个专业组,其中航空公司组由民航总局飞标司负责,总局航安办负责总体协调。局方整合各方力量,深入研究国际民航组织有关SMS的内涵和要求,向全民航宣传SMS的理念;编写SMS差异指南材料和指导手册,开展相关培训;选择海航、深航作为SMS试点单位。

 

  ? 20073月,总局颁发了 “关于中国民航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的通知”,在全行业进行SMS总体框架、系统要素和实施指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于10月份正式印发了《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 200711月,总局飞标司根据SMS要求提出对CCAR121部作相应修订,增加要求航空运营人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设立安全总监等条款;同时,下发了相应的咨询通告――“关于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就CCAR121部修订内容和咨询通告征求各航空公司意见。

 

  ? 2008年,民航工作会上进一步明确:2008年是SMS“全面实施年”,要求航空公司要重点抓好安全质量管理系统、主动报告机制、飞行数据译码分析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

三、安全管理体系的几个基本概念

 

  现代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活动日益倾向于注重过程控制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对最终结果开展检查和补救措施。理解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可以从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入手。

 

  (1)安全

 

  对民航而言,通常安全被定义为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的状态。

 

  (2)安全管理

 

  现代安全管理在继续注重事件管理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事态管理,即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的过程。

 

  (3)安全管理体系

 

  体系是指在规定环境下完成任务或目标的人员和其他资源组成的综合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安全的一种系统方法,包括必要的安全政策、组织机构、责任、程序及措施等。如果希望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其必须包括:

 

  (a) 完成必要活动的职责及权利; 

 

  (b) 员工需遵守的程序; 

 

  (c) 对组织管理活动和监督活动的控制;

 

  (d) 对过程及其结果的考核;

 

  (e) 明确运营人内部每个人与其所在部门的关系,以及运营人与外包方、供应方、客户及其他有业务来往的单位间重要的相互关系或联系。

 

  (4)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自然产物。安全文化由共同的信念、态度和做法构成。运营人对于安全的态度影响其员工对安全的共同做法。只有全体人员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运营人的安全目标,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5)安全管理的四大支柱

 

  安全管理的四大支柱为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这四大支柱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A)政策

 

  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必须明确政策、程序、组织结构以实现目标。

 

  (B)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或其以下,安全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是以系统安全过程模式为基础的。

 

  (C) 安全保证

 

  风险控制措施被确定后,运营人可利用安全保证功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持续被执行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持续有效。

 

  (D)安全促进

 

  运营人必须用支持良好安全文化的活动把安全作为核心价值进行促进。

 

  四、安全管理体系的几个基本定义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风险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内的一个正式过程,由系统和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组成。

 

  安全保证——系统地为运营人的运输服务满足或超越安全要求而提供信心的过程管理功能。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程序——执行活动或过程的特定方法。

 

  危险源——有可能导致人员受到伤害、疾病或死亡,或者系统、设备或财产遭破坏或受损,或者环境受到破坏的任何现存的或潜在的状况。

 

  衍生风险——作为风险控制结果无意中带来的新风险。

 

  审计——定期、正式的评审、查证,以评价是否符合规章、政策、标准和协约要求。审计从组织的管理和运行着手,并扩展至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评估——对运营人政策、程序和系统进行的功能性独立的评审。当运营人自己完成此项工作时,应由公司内独立于被评估部门的一个机构来完成。评估过程建立在审计和检查的基础上。评估与全面系统审计同义。

 

  五、生产运行与安全监督管理的关系

 

  1、安全管理体系更强调“运行”过程(运行过程是指飞行运行、运行控制、维修、客舱安全、地面服务、货运、训练等过程)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角色,而并不意味着安全管理只是“安全部门”或“安全总监”的责任;安全管理体系为运营人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正式的管理模式来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实现安全生产,保护客户及员工的利益。

 

  2、局方传统的监督注重符合技术标准,通常包括审定、持续监督、调查、规章的强制实施等。在继续保持传统监督方法的同时,局方将通过监督运营人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运用系统安全方法监督运营人整体安全状态,并强调运营人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实现安全管理的闭环,不断提高安全水平。

 

  运营人的运行及防护功能与局方安全监督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