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此,通过教师的有效沟通技巧做好家长工作,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基础,也是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支持和配合的最佳途径。
一、了解家长是沟通的前提
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家长,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
虽然多数家长都赞成孩子与同伴游戏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却宁愿把孩子关在家里也不愿意他出去与小朋友接触。有的是怕孩子与同伴产生纠纷,有的是怕孩子出去玩把衣服弄脏,还有的是嫌别的孩子来串门太吵等等。了解到这些家长的不同想法后,我便有目的地与他们沟通,使家长明白: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将造成孩子不会交往,不能与人友好相处、退缩胆怯甚至反抗等后果。如我们班的乐乐小朋友,遇事常常退缩。“我不会”“我不行”等话经常挂在嘴边。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乐乐小朋友有一个比他大一岁的表姐,各方面能力都比他强。在家里妈妈总是拿乐乐与表姐相比:“你看表姐多棒”,“姐姐能做,你怎么不行”等,久而久之乐乐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其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共同讨论帮助乐乐重新树立自信的方法。
二、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目标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很近,使家园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有时是不正确的,要么爱的过火,要么不到位。例如:为孩子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会教育幼儿:“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有的家长怕孩子受到批评,竟主动替孩子开脱责任:“是我不好,我没有提醒他。”从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认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爸爸妈妈的事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有的家长则是恨铁不成钢,当众指责孩子:“你看别人怎么都完成了?你为什么忘了?”从而使孩子羞愧难当,自信心大受伤害。
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长良好的出发点,不要使家长有失败感,同时要给家长一些帮助,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他们的爱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三、沟通时要讲究方法
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讲究方法的,在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孩子智力开发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善于聆听,并积极的给家长以反馈,注意表情、体态、语言技巧,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注视对方的眼睛,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用点头表示认同等,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同时,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困难,从而有针对性的与家长讨论。如在与齐齐妈妈的交谈中,我发现他对齐齐的学习很关心。她希望老师在活动中加强提问,迫使齐齐集中注意力,因为齐齐有边学习边玩的习惯。我在帮助她一起分析齐齐学习不认真的原因之后,着重指出齐齐的自制力较差,并使她了解到自制力是意志品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从而促使齐齐妈妈开始重视对孩子注意力和自制力方面的培养。
教师在聆听家长谈话的同时,还要有策略地向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巧妙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缺点再多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也是最棒的。因此,在描述孩子的行为时,要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是充满信心和关爱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如在与涛涛家长的交谈中,我首先肯定了涛涛待人热情,真诚的优点,然后再告诉家长,涛涛和同伴游戏时,偶尔会有一些小纠纷,引起家长注意,帮助涛涛避免和处理与同伴纠纷。教师巧妙地先肯定优点再提出建议,使家长坚定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四、鼓励家长采用多种形式与教师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沟通的必要条件,它对幼儿社会性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忙或不好意思给老师添麻烦等,不少家长很少主动与教师沟通,这对家园共育十分不利。因此,教师要鼓励家长采用多种形式与教师沟通。如,对一些工作较忙的家长,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与之交谈;对有些事不便找或不好意思当面与教师沟通的家长,可以采用便条、电话、短信等形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使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
“家园合作”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了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标,家长和教师携手合作,多沟通、技巧沟通、有效沟通将是促进家园共育效果的捷径。让我们和家长在沟通中掌握和探索更多的沟通技巧、方法、手段,把教育幼儿的事业做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让孩子们的明天更美好、更灿烂、更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