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昊昊把玩具撒了一地,我便来到他的身边帮助他一同收拾。天天却把玩具放在地上依次排开,说:“一二一,齐步走!”于是我对他说:“请你把玩具送回家,好吗?”昊昊仿佛没听见,继续投入地游戏。我有点急了,又大声说“请你把玩具送回家”,同时快速捡起地上的玩具。这时,昊昊不高兴了:“不行!不行!这是我的小兵!”我意识到刚才的指令过于生硬了。于是,我靠近昊昊,轻声对他说:“小兵的妈妈在找它们了,赶快把它们送回家吧!”昊昊沉默了,站在那里想了一想,急忙把玩具收了回去。昊昊放好玩具又走到我面前说:“我请玩具到桌上玩,好不好?”我欣喜地回答:“好的!”于是,昊昊将玩具一一搬到桌上,还请旁边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小兵”游戏,玩得特别开心。
游戏时,“娃娃家”的“妈妈”和另一个孩子走了过来,对瑞瑞说:“今天我们家的爸爸来了,你就不要来我们家了。”原来前几天这家的“爸爸”生病没来,我便请瑞瑞临时代替当他们家的“爸爸”,瑞瑞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角色,而且和“妈妈”合作得很好。可今天原先的“爸爸”回来了,没想到“妈妈”对瑞瑞说了这样一番话。他眼眶立刻红了起来,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我也觉得很为难,怎样才能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呢?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对瑞瑞说:“听说今天‘蛋糕房’要招聘一个点心师,去做各种各样的点心,你愿意试试吗?”他有点犹豫地看着我。于是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充满信任地对他说:“去吧,老师知道你很棒,一定行的!”听了我的话,瑞瑞来到了“蛋糕房”。我向“蛋糕房”里的孩子介绍了今天请来的点心师,并特别说明这是个很棒的点心师。看得出,孩子们听了我的介绍后,很欢迎这位“点心师”。在游戏过程中,我不断鼓励瑞瑞将制作好的蛋糕送给同伴“品尝”,并积极地帮他给点心起好听的名字,启发他创造新的制作方法。瑞瑞越来越投入,还不时地把点心送给“娃娃家”。
在小班,经常会遇到这类事例。如果老师想让处在游戏状态的幼儿停止游戏,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如果教师能采用情境性语言启发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幼儿就会乐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另外创设另一个游戏情境。这对孩子来说,既充满了新鲜感,又充满了挑战性。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体验新角色带给他的快乐,获得了满足。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也与我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