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兴:从中国到世界
(2012-08-01 16:16: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发现”了南昌瓷板画。
东西方艺术竟然可以在一块小小的瓷板上共存,实现如此美妙的合璧。
瓷的不朽也注定南昌瓷板画艺术的不朽,但艰难的行进历程中,杨厚兴的精神让这门艺术赢得世界的眼球,同时西方人在南昌瓷板画上阅读中国文化的包容与细腻。
一
杨厚兴的人生轨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水岭。
一九一五年,他出生于江西省黎川县日峰镇下桥。从小随父迁居南昌,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三岁的杨厚兴小学毕业后辍学,开始接受另一种教育,拜在吴月山门下学艺,这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典型的师徒制教育,在吴月山先生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杨厚兴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不过也充当了廉价的雇工。
杨厚兴所在的是著名的丽泽轩瓷庄,三年学徒,二年义务帮工,社会仅仅把他们定位为民间艺人,属于劳苦大众的一部分。那个年代没有完整的艺术理想。其一,艺人没有社会地位;其二,学历普遍低下;其三,学艺与打工兼备,以维持生计为方向。
在动荡、战乱的国家背景下,南昌瓷板画在苦难的土地上倔强地成长,
日本人的铁蹄闯进中国,南昌瓷板画跟随艺人四处逃难,在遭受灭顶之灾的同时,无意中也传播了它的影响力。
一九四八年,一身疲惫的杨厚兴回到南昌,为糊口开设了“最明轩”瓷相馆,重新操起了画瓷手艺。
南昌瓷板画艺术的重大转机出现在南昌解放后,政府给了瓷板画艺术应有的地位,杨厚兴的一系列身份充分说明了这点;南昌工艺美术厂厂长、名誉厂长;市人大代表;省美协理事;市美协副主席。并多次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从建国到九十年代初,全身心投入到南昌瓷板画创新的杨厚兴一直是南昌瓷板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创造了许多南昌瓷板画的首次。
一九八二年发表关于瓷上肖像创作的第一篇论文:《瓷板画像的创作》。
一九八五年一月,继三十年代中山堂的展览后,再度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是南昌瓷板画个展第一人。
南昌瓷板画史上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二
杨厚兴对于南昌瓷板画更重要的意义是给了这门艺术第二次生命,一是在创作上的革新与进步;二是将南昌瓷板画推上了世界艺术的舞台。
南昌瓷板画在平静中度日,瓷板艺人由一九四九年的三十余人到密布南昌的大街小巷,像许多传统手艺一样,归口于民俗文化,似乎找不到一丝阳春白雪的的高贵。
杨厚兴的主要艺术成果都紧紧与时代相随,艺术的雄心撞激着他的创作思维,杨厚兴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使南昌瓷板画挣脱格式化的老套。他完成了单调的黑白式到肖像上色技术的变化,以及充分提升艺术含量,特别是与香港摄影家仇永平结缘,向摄影学习光影明暗,使自邓碧珊、王琦以来吸取的这一技术进入成熟期,再加上新颜料的传入和烧瓷技术的提高,瓷上肖像更加的饱满、质感。
进一步丰富人物的表现力、感染力是杨厚兴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赋予了南昌瓷板画的重要属性,那就是细腻、逼真、传神。
同时杨厚兴极力拓展作品的题载,使南昌瓷板画挣脱了孤苦和平淡,把这门艺术的美学情趣推向到另一个境界,无疑使它的生存空间更广泛。南昌瓷板画本是百姓带有纪念色彩的理性消费,杨厚兴找到了南昌瓷板画感性的另一面,从此,它告别了南昌瓷板画表情上的漠然,它有了快乐,幸福,有了动作,神聚,甚至性感。
三
尽管远在一九三二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杨厚兴的“王宝钏剧照”得以亮相西方,但那次博览会给南昌瓷板画的嘉奖只是停留在对东方平民文化现象的关注,并没有完全展示这门艺术的全部魅力。
直到杨厚兴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家们让南昌瓷板画在材料、颜料、烧瓷技术和创作工艺日趋成熟后,南昌瓷板画逐渐激发世界的浓厚兴趣。
杨厚兴也不辞辛劳,从一九六四春季,连续六次受邀在广交会上作瓷上肖像画的现场表演,广交会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平台,南昌瓷板画的世界影响力由此全面拉开,平静的南昌瓷板画变得不再平静。
中国在七十年代末勇敢地打开国门,杨厚兴那颗开始垂老的心依然坚韧地去为南昌瓷板画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有必要再次提到仇永平,他的慧眼和积极有效的行动,使香港成了向世界推介南昌瓷板画的窗口。
在南昌瓷板画的创作中注入人文情怀和国外贤达政要肖像的绘制都为杨厚兴赢得更多掌声,西方油画名作在瓷上再造也成为工艺美术家们的功课,特别是白玉片画和荧光双面画等新品种的创作,让南昌瓷板画在永不歇息的步伐中发展。
四
中国民族文化中以独特艺术形象出现的南昌瓷板画再次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南昌北湖边座落着杨厚兴故居,一位从丽泽轩瓷庄走出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结束他六十五年的瓷上创作。南昌烙印的精品文化之一:南昌瓷板画。它给世界带来的兴奋在杨厚兴艺术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扩张。
2012年3月31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