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珊:一个晚清秀才的精神空间
(2012-07-23 13:4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王琦为他的恩师邓碧珊画过一幅瓷像,应该说王琦带着一种虔诚和恭敬的心态完成此幅作品,在真实的仪表下看不出任何超凡脱俗的个人外形上的光辉,就是这张寻常的脸留下了不寻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鄱阳湖的浩淼蕴养了余干的鱼米之香和人文之名,尤其近代以来著名人物蜂拥而出,其中包括邓碧珊。
一八七四年,他诞生于湖畔龙津镇一户勤劳的铁匠人家。其字辟寰,号铁肩子,斋名“晴窗读书楼”、“为绚斋”、“话雨草堂”。书斋取名雅气,注定它的主人活跃着一颗灵动的魂,在自我的精神空间里纵意漂游。
邓碧珊的母亲纺棉,父亲打铁之余不忘下水捕捞,在邓碧珊看来,鄱阳湖里藏着一个生动的世界,也荡漾着他的诗情画意。邓碧珊的天资在于对书画的认知和细致的观察力,那些欢快的鱼儿牵动着少年欢快的艺术情感,揭开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案几成了他迫不及待展示这种能力的地方,用指沾水画每一尾腾跃的鱼满足邓碧珊最初的创作冲动。
这些细节都没逃过父亲的眼睛,他决定为孩子的前途作些力所能及的事,读书是唯一的选择。
邓碧珊终于找到自己的水域,在清澈的精神抚慰中,他临摹、作画和想象。铁匠家的炉火映照着邓碧珊的成长,谁都没有预见到未来,也是那熊熊之火让邓碧珊的瓷板艺术成了永久的符号。
二
在邓碧珊一生中有几次职业身份的转换。第一个身份是私塾先生,显然不是这位晚清秀才的理想,一九一一年废科举制后,教了两年私塾的邓碧珊来到饶州陶业学堂执教,这是一所对中国陶瓷发展影响深远的新式学校,虽附属于江西瓷业公司一九一0年在波阳开设的饶州瓷厂,但国内陶瓷业内名宿和海归派教授西方艺术,使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瓷上艺术在寻找更丰富的表现语汇。邓碧珊也开始尝试在陶瓷上绘画,实现了重要的艺术拐点。又过了两年,他抵达景德镇,成为一位职业瓷画艺术家,二0一一元月,邓碧珊被追忆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对邓碧珊一种特殊的缅怀形式,对他本人来讲,在有限的生命长度攀越耸立的精神高度,圆满了萌发于鄱阳湖畔那幼小的愿景。
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讼师,这在邓碧珊的人生轨迹中所占份量不算重,却要了他的命,也夭折一个杰出瓷画家的艺术思考和实践。
我倒是认为,邓碧珊最有意义的身份还是老师,因为他在瓷画的探索中几乎是无师自通,而庞大的徒子徒孙队伍王琦、张洛山、张沛轩、石宇初、孙士元以邓氏后裔们都在传承他开创性的艺术精神,尤其他是南昌瓷板画艺术的先锋和导师,从此这门艺术被认定为出自名门正派,始终流淌着纯正的血统。
三
邓碧珊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博才和博采。
他的一手好字为瓷画的创作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自幼苦习颜柳,临北魏、隋唐碑,长于篆书,行书则多用中锋,瓷上书法俊挺庄端。甚至初到景德镇时,设“为绚画馆”亦兼替人写瓷字,王琦拜于邓碧珊门下,除绘瓷像之外,还有习书法攻诗词。一九二八年,邓碧珊加入了“月圆会”,成声名显赫的“珠山八友”早期成员,在这个团队中,邓碧珊的书法造诣可奉首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艺术家身处的文化环境,正是修养和理想出现巨大分化的时代,传统文化与新式文化在激烈角力。邓碧珊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国学修为颇高,但他诗性的情怀对新事物的冲击是敏感的,并无抵制,相反还萌生浓厚兴趣。
他早年花鸟受岭南画派的影响,后来的创作又有宋人笔意,在邓碧珊瓷画趋于成熟时,我们看到的是他将中国的传统笔墨情趣揉以简洁清丽的日本东洋绘画技法中的构图和设色方式,还有一些墨彩作品如《竹林图》、《三苏故宅》等,已运用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关系、透视原理以及造型,这也是南昌瓷板画的基本特点。
微卑的出身和辗转的人生丝毫阻止不了邓碧珊的创造力,也是他对陶瓷艺术的巨大贡献所在,这种超强的能力多少带有他个人的天才成份。
邓碧珊对南昌瓷板画有着不可磨灭的首创意义:
其一,打开瓷上肖像画这扇拥有广阔空间的门;
其二,最早将书法中欧阳询的九宫格运用到瓷像绘制上,他尝试过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像,这种方式的必要性至今仍然鲜活的存在。
其三,创立肖像瓷绘技法中的碳精擦笔画法。
其四,鱼藻文人瓷画。
历史对开创先河的人总是膜顶崇拜,我们掩不住对他作品赞叹的同时,从没忽略过邓碧珊的诗歌。因为诗意,注定邓碧珊的艺术逃脱了平庸,我甚至认为南昌瓷板画是在邓碧珊诗性的思维里诞生的。
我们可以选读他题写在瓷板画上诗歌:
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
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
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溪荒草绿阴阴。
此时我也知鱼乐,不是雷同庄子心。
耐人寻味,意趣幽逸,也使整个画面书卷气息扑面而至,在邓碧珊瓷画艺术包容了诗书画的境界,这是当代陶瓷艺术家难以追及的高度。
四
邓碧珊的瓷像艺术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中荣获一等奖,这是业内对他的作品的认同和褒奖。二十年代,不惑的邓碧珊迎来他瓷艺巅峰时期,并以此为自己的独门手艺,也就是著名的粉彩鱼藻,世人尊称其为:鱼王。
鱼。始终游弋在他的情感世界,那是他对故乡的一种眷恋。滋补过他童年的鱼,激活了邓碧珊的灵感。
他把南昌瓷板画的写实精神移植到鱼藻图上,体现出精细与书卷兼容的文人气息。儿时沾水点鳞,如今鱼鳞的疏密明暗无不讲究,鲤鱼鳞片三十六,鳜鱼的鳍一般十二,闰年则十三,不差一片,不少一根。水急藻粗,水静藻细,这都是长期生活在水边累积的常识。但邓碧珊画鱼不画水,音在弦外,鱼姿藻动中我们仿佛已听到水响。
邓碧珊习惯先画鱼,悠然三两尾,鱼背用色黑重,渐淡向鱼腹,更转细微。择空在合适的位置绘上大小不一的藻,这点邓碧珊非常精到,尤其是深浅浓淡,冷暖色的渐次过渡,并簇丛交叠,做到层次饱满却不零杂。
最后配上自己的吟诗,钤印白文“邓氏”、“碧珊”、“邓碧珊画”或朱文“碧珊”或闲章“小溪钓徒”等。
邓碧珊留传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喻指富余的粉彩鱼藻瓷画,也让后人在他的精神空间与鱼一起欢游。他也曾谈到画鱼的心得:游而不散,廖廖四字却涵盖了他一生的执著。
五
一九三零年,江西是国共兵刃相见的主要战场。赣东北的革命队伍攻占了景德镇。
一个聪明人总会揽更多的活干,邓碧珊讼师身份与艺术无关,他却因职责所在,替人出头,发生了让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意外。邓碧珊,浑身跃动艺术细胞的一代宗师竟被红军战士镇压了。
这是文化的憾事,仍痛在我们心底。在世道的凶险中,倔强的邓碧珊折了自己的命,好在他艺术光辉仍普照陶瓷的世界。
王大凡有诗赞曰:少壮儒林读圣经/中年昌水创图形/生平擅作濠梁兴/写出鱼儿别渭泾。
邓碧珊的人文厚度蕴发出他的思想力,从而也定了他在南昌瓷板画史上的祖师地位,近百年的南昌瓷板画历程在他开启的路上继续行进,似乎每一方瓷板都在怀念这位从余干鄱阳湖畔走来的晚清秀才。
2012年3月2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