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债务V金融风暴

(2015-10-24 10:17:27)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a72027efgw1exc0a12g9cj20rs0ij464.jpg

就近期国际市场动态而言,欧美已经进入调整价段,尤其是美国。

去年有一部大热的美剧“纸牌屋”,将美国的两党政治描写的入木三分,现总统奥巴马也是此剧的铁粉,可谓是美国政治的入门教材。多少人对这部电视剧里描写的两党宫斗津津乐道,没想到电视剧里的两党攻讦在现实中再次上演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即将于113日到达,届时两党达不成协议的话,联邦政府有可能关门大吉。在美国政府债务缠身之际,除了争执不下的两党,掌握货币政策、呼风唤雨的美联储也是这轮大戏的主角

 现实总是比戏剧还要精彩。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债问题一直为世人所瞩目。这不仅是因为美债的巨大规模、惊人增速以及一系列“量化宽松”(QE)政策所导致的美国债务缩水,而且由于在国债逼近法定上限、濒临违约之前,美国国会两党的政治角力会让主要投资者和相关利益方不免有种步步惊心的感受。国债上限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剑”,一直对疲于改善美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奥巴马政府的施政能力形成掣肘。同时,伴随着近期美国国会关于国债上限之争的升温,美国政府将如何应对国债上限这个老问题,又让全球投资者的神经再次绷紧,这种悬崖边上的舞蹈,一个节奏踏错就将是万劫不复。

 设置债务上限的本意是防止政府负债过度,这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美国联邦政府在1917年的二次自由债券法案(the SecondLiberty Bond Act)中规定对国债实施法定上限。债务上限是国会设定的联邦财政部借贷总额的法定限额,意在限制联邦政府的融资额度,防止政府因支出无度而随意发行国债,避免政府因债务高企而财政破产。如果国债达到上限,联邦政府将不能继续借债,由此可能会导致政府关门和现有债务违约。本质上是立法机构对政府权力的一种限制。

 1980年以前,美国国债法定上限的绝对量相对平稳,总体保持在1万亿美元以下,但此后,国债的绝对量开始飙升。从国债相对于GDP的比重来看,二战时期国债的法定上限急剧上升,战后国债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但在1980年又再呈上升态势,2009年上升到83%以上。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重创了美国经济,也为政府增添了额外的财政负担。美联储于200811月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收购金融体系中的诸如债务担保凭证(CDO)等衍生品合约“有毒资产”。奥巴马总统执政后又于201011月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两轮“量化宽松”耗费约2.6万亿美元,耗尽了当时的国债发行额度。如果不考虑美国政府的间接或隐性债务,美国国债已经与GDP基本相当。

所以当年美国从法律上确定美国债务的上限,就是为了限制当届政府出现过度透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而给下届政府带来债务违约的风险。而美国国会在政府发债的事情上拥有生杀大权,围绕着债务上限问题,国会与政府间的博弈愈发激烈。近些年来,1995年、2011年、2013年,美国均爆发过债务上限危机,频率越来越高。再加上债务上限危机往往涉及到共和党和民主党党争宫斗,致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那么,美国政府有可能会债务违约吗?

美国国会关于国债上限的角力不仅关系到美国政府“钱袋子”的分量,而且也涉及众多投资者的关切和利益。因此,关于美国国债是否可能出现违约的质疑之声并不鲜见。而要判断美债是否可能违约,哪怕只是技术性的违约,需要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违约后果、债务上限之争的实质以及美国可能的变通措施等方面予以分析。

美国国债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行,主要是基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的主要发行机制是,美联储从财政部购买国债,财政部由此得到美元并以财政支付的方式将这些美元注入社会流通环节。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反而使得美国在国际支付方面获得了更大的优势。由于美国国债以美元计价,从理论上讲,美国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发行美元的方式偿还外债。只要美国政府不倒台,这个债就可以无限期的借下去。从这个角度讲,美国政府国债是不会违约的,也无法承受违约的后果。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排除黑天鹅事件,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性违约”出现。1979年也曾经真实出现过。让我们看看1979年美国国债的那场“技术性”违约。和现在一样,36年前的那个春天共和党和民主党也在国会中拿债务上限问题玩一场“绝对不妥协的”勇敢者游戏,而当时卡特政府要突破的举债上限是8300亿美元。最后直到时任财长W. MichaelBlumenthal警告,美国离历史上首次违约已经只剩几个小时后,两党才最终达成提限协议。但是由于两党几乎是在最后一分钟达成协议,加上当时大量投资者要求国债偿付造成的巨大纸面工作,最终导致数千宗在19794月和5月到期的美国国债偿付出现技术性违约。

即便从当时的价值来看,当时的1.2亿美元的国债延迟支付规模也很小。部分投资者对美国政府提出了集体诉讼,并最终获得了利息损失的补偿。所以美国财政部员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承认美国国债实际上发生过违约,他们认为国债当时仅仅是因为“内部阻塞”导致了延期支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今时不同往日,美国国债的规模已经不能和70年代同日而语,加上目前全球化的程度,一旦违约,哪怕只是技术性的,一场风暴也将无可避免。

以上内容不知你了解多少   凤凰在此只能说    今时不同往年   且行且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