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环江翼龙与黄河古象

(2013-11-12 16:29:08)
标签:

转载

分类: 庆阳

晚侏罗纪的环江翼龙


  http://www.qyjw.gov.cn/mlqy/UploadFiles_4827/201307/20130720192418812.jpg晚侏罗纪开始于1.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这一地质年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密布的河流连接着大片的湖泊沼泽,陆地上的真蕨、苏铁、裸子植物及针叶树木十分繁盛。温和的环境和享不尽的食物,养活了一个庞大的动物类群。陆地上,它们有体长可达12米以上、专吃动物的巨型杀手,有体重100多吨的食草大王,有嘴里能陆续长出多达800个牙齿的饕餮之祖;海洋里,它们有比现存的鲸、大白鲨还要大的海上霸王;天空中,它们有双翼展开可达12米、宽如今天战斗机的空中斗士。它们中既有身长30米、体重可达100吨的庞然大物,也有身长60厘米、重3公斤左右的小不点儿。它们就是统治着海洋、陆地、天空,使其它一切动物都无法与之抗衡的地球霸王—恐龙。
  对于这些恐龙的认识,并非是人们的任意猜测,而是科学家们在深入研究许许多多恐龙化石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结论。而恐龙的化石,在我们庆阳马莲河上游环江就有发现。
  那是1978年4月的一天,原庆阳县三十里铺公社的几位农民在环江东岸炸取石料,在搬运砸开的小石块时,一个对化石有浓厚兴趣、名叫麻小阳的青年农民,意外地发现砸开的石块之上有清晰可见的的图案。这是什么图案?它从何而来?是不是化石?对化石有一些了解的麻小阳喜不自禁,急忙到挖出这些石料的石层去看,只见石崖上还清晰地留有断开的化石。他又到料场上仔细搜寻了一遍,将那些大大小小二十多块有化石的石料小心地抱回家,保护了起来。第二天,他带了两个社员一起到县城,找到了长庆油田指挥部勘探处,报告了采石料时发现化石的事儿。长庆油田指挥部勘探处很快派了杨希荣、钟小春两位研究人员,赶到三十里铺采石场。杨希荣和钟小春是两位经验丰富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他们仔细察看了已采集的化石和断壁上的化石层,断定这一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于是,他们一面保护化石发掘现场,一面电告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庆阳发现了重要珍贵化石,惊闻这一奇特的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日夜兼程从北京赶赴庆阳,来到了三十里铺。看到那层紫红色砂岩中留存的化石残片,董枝明初步认定这是翼龙化石。
  5月18日,董枝明、杨希荣、钟小春,与庆阳地区的文物工作者一道,开始对翼龙化石进行发掘整理。当时,翼龙的头部仍藏在砂岩之中,显露出来的的躯干骨骼场1.07米,有长而曲折的两翼。遗憾的是其胸部和两翼的一些骨骼被破坏,仅留印模。身上没有羽毛,嘴里有又长又尖的牙齿,翅膀宛若蝙蝠的两翼,翼膜光滑而有皱褶,伸展开有两米多长。它不是什么鸟,也不是别的什么动物,它就是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的一种——翼龙。因这具翼龙化石发现于环江,故取名为“环江翼龙”。
  化石是古代生命的遗体或遗迹,它能告诉我们古代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它们什么时候、在哪儿生活。从化石的分布和保存它们的岩石里,我们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由环江翼龙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环江翼龙属原始的翼手龙类,翅膀展开来有两米多长,能借助滑翔在空中飞行,也能在地上行走,在湖泊中游泳。它有坚硬的牙齿,以捕食活鱼为主。既能在水中游,又能在天上飞,这样超常的本领,谁也奈何它不得,从而使它成为那个时代不可一世的空中霸王。通过环江翼龙化石,使人们看到,早在一亿多年前,庆阳一带是个湖河密布、丛林繁茂、巨兽出没的地方,在庆阳这块深厚的土层下面,依然淹埋着一亿多年前一个恐龙称霸世界的时代。
  环江翼龙化石的发现,是中国古动物学界,特别是翼龙研究学的一件大事。这是因为地层中保存的行走在陆地的恐龙化石十分丰富,而翼龙化石却格外贫乏和稀少,在我国更是稀缺和罕见。庆阳翼龙发现之前,仅仅在新疆准噶尔发现过翼龙化石,尚且是白垩纪的翼龙;而庆阳翼龙是比准噶尔翼龙更早、更原始的晚侏罗纪翼手龙类翼龙。
  地球的变化非常巨大,侏罗纪以及其后的白垩纪都是地球史上的激变时期,火山活动极为频繁,规模也十分壮观,不断有熔岩从地下涌出,覆盖着大地。此外,大量火山灰及有毒气体随火山释放出地球表面。在巨大的变化中,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类群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白垩纪的结束就是这样,许多动植物类群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毁灭,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爬行动物恐龙,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海洋和空中的许多其它种类的动物也消失了,包括巨型海生爬行动物和会飞的爬行动物。这些灭绝“事件”就成了科学家用来划分生命历史的标志。在这些灭绝“事件”中保存下来的动植物化石,则是科学家们研究生命历史最有价值的典籍。但是,只有少数死亡生物能有幸变成化石。一具全身,一块骨头,要想被保存下来,就必须被沉积物迅速覆盖,或是沉入水底的淤泥,或被大风吹起的沙土掩埋,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使其骨头的空隙填充了矿物质,矿物质再慢慢变硬成为岩石。千百万年以后,地壳变迁,气候变化,风雨剥蚀,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化石才有可能暴露出来。
  “环江翼龙”也许就是这样的,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因一次偶然的事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又在亿万年之后的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在几个偶然的行为中,让一个遥远的世界通过化石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沉睡了250万年的黄河象“走”
  进北京自然博物馆


   http://www.qyjw.gov.cn/mlqy/UploadFiles_4827/201307/20130720192420878.jpg提起“黄河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它就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那具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3米,被称为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化石。这是一头曾在黄河流域沉睡了250多万年的大象,它从庆阳这块黄土地“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却是那样的偶然和不经意。
  那是1973年3月的一天,合水县板桥公社田家窑大队豁口小水电站工地的几位民工,在马莲河畔走马梁的一个名叫木瓜沟嘴的山脚下采挖沙石,没挖多久,沙石层下的红土中露出了一截表面圆滑且粗壮的“龙骨”。“龙骨”是当地人对深埋在三趾马红土层中古生物化石的俗称。因它有止血的功效,供销社大量收购,当地农民一有空就去挖“龙骨”,换几个零花钱。在采挖中,民工们意外地发现,这里有连片的“龙骨”露出地面,更加起劲地挖了起来。转眼间,连起来有数尺长的两根形似弯弓的“龙骨”被挖了出来。挖出大“龙骨”的消息顿时在工地传了开来,工地负责人姜登盼闻讯后,立即叫人将挖出龙骨的现场保护了起来,并指派一位民工带着一截“龙骨”到县文化馆报信儿。接到报告,合水县文化馆管理文物的许俊臣匆匆赶到施工现场。经初步观察判断,他认为这里是两根很大的象牙化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意识到,这里可能会有更多的埋藏,立即安排人员保护现场,急忙返回县城向县领导作了详细汇报。
  合水县挖出了3米多长的古象门齿!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兰州,传到了北京。不几天,省博物馆的谢俊义先生邀兰州大学地质系教师谷祖刚先生,一同来到了发现象牙化石的施工现场。经过两天的勘察和试掘,他们认为这里可能保存着古象的头部和身躯的化石,很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发掘。
  4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以及甘肃省的考古专家和庆阳地区合水县的文物工作者组成的发掘队,在赵聚发、谢俊义、韩天保、许俊臣的带领下,开进了走马梁这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这时,正是马莲河川道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两岸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杏树,挂满了小指肚儿般大小的青杏;平整的川台地上,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起伏;清澈见底的马莲河水欢快的向东南流去,河面不时有水鸭游过……然而,被这巨大的发现鼓舞着的挖掘队员们,顾不得欣赏这里美丽的山川景色,经过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巨大的古象骨架终于被完整的挖掘出来了。这具古象化石因为发掘于黄河流域,所以被专家们命名为“黄河象”。从这头黄河象巨大的身躯、方形的头骨、粗壮的门齿,特别是骨盆比较狭窄、古盆腔不光滑等特征和凹凸不平的臼齿的咀嚼面,专家们判断它是一头一百多岁的老年公象,属剑齿象类,并且是剑齿象中体积最大的,也可以说是长鼻类动物中体积最大的动物,距今约有250多万年。5月17日,发掘工作胜利结束。古象化石加固装箱后,经西安转乘火车直抵北京。这头在地下沉睡了250多万年的黄河象,就这样“走”进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挖掘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具右前脚下踩着一块椭圆形石头的古象骨架基本上是站立式,而古往今来,中外发现的脊椎动物的化石骨架大都是躺卧式的,且没有这么完整。根据这具古象的姿态,人们对其陷入河底泥沼窒息而死的一瞬间进行了生动的描述。200多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向东南流去,河岸上有几棵栎树静静的站立着,一群群鸵鸟和羚羊走来走去。这时,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突然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奔跑起来。老象最先奔到河边,可是河里水位很低,它喝不着,只好往前挪了一步,右脚正好踩在露出水面的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处在泥泞中的石头承受不住大象沉重的身体,急聚下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可越挣扎陷的越深,高高竖起的鼻子也渐渐沉没到浑浊的水中。跟在老象后面的象群听到它悲哀的吼叫声,看到它在淤泥中挣扎的情景,都惊恐地四散而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淹没了老象的河湾渐渐干涸,淤积的泥沙将这头古象的尸骨静静的封存了起来,使它仍然保持着一个基本站立的姿态。二百多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大草原,堆积成了高原,风剥雨蚀,一座座山岭突起于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于是,老象才得以重见天日。
  古象化石运抵北京后,经中国科学院专家们一年的修复和装架,1974年,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完整的杰作,终于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面世了。这具高大的象骨架,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前端是3米多长的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骼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丢失掉。古代黄河象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黄河象的发现,不仅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完整而可靠的资料,而且对探讨陇东黄土高原形成前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依据。站在它高大的骨骼面前,人们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驮载着海变桑田的绚丽画卷,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黄河象在北京展出后,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后来,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飘洋过海,到日本和新加坡展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上海、天津、兰州等城市也先后复制展出了黄河象化石。目前,在河南、重庆等地的古象馆,也有黄河象高大的身影。通过这些博物馆和小学课本上那篇优美短文,黄河象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然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参与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农民兄弟们,却一直没机会看到他们亲手刨出的大象那高大威武的身躯,这不能不说是一桩遗憾。好在不久前,庆阳市及合水县也有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原样复制品,庆阳人也能够在黄河象的故乡看到它高大威武的神采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