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修的诸多课中有一门课是Anti-bias
education。除了要写的作业多,老师要求比较高以外,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让我有收获的一堂课了。上这门课感觉自己involve进去了很多,课堂讨论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每堂课自己都觉得“不得不”发言分享个人经历和看法。
今天课上讨论,我和一位Latino的同学聊到dual language
learning 和self identity的话题, 她举了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
她说她儿子最近和一个印度孩子玩得多,俩娃儿都6岁。娃儿放学她去接娃儿,看见她儿子和那印度小孩一起,她知道这小孩在学Hindi,就用很简单的Hindi
Greetings 跟那个小孩打招呼,没想到那小孩用英文回答她:I am not Indian. I am American. My
mom and dad are Indian. 这位拉丁裔同学很惊讶。她没描述那位小孩当时的表情,我猜一定是 uncomfortable?
irritated?embarrased? furious?
我当然理解latino同学的惊讶,因为她完全是想表达友好,没想到对方如此emotional. 这让我想起像我们这样很多immigrant
families. 英语学好这没啥理由可讲,再明白不过的事情。可是再选择学一门语言,首先要解决motivation。如果这个motivation
孩子认同了,后面方法问题技术性的问题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个攻克。如果motivation没解决,就送孩子去学,不管Hindi
也好,Chinese, Spanish
都一样,孩子都会存在不认同,这样学再多真没有意义,反而起到了反方向的作用。
我有home language是Spanish的同学,有一次讨论时也讲到她们家弟弟。说她弟弟觉得在美国说spanish
非常embarrased, 公众场合决不开口说spanish。即便她作为姐姐日常生活中讲spanish,
弟弟也用英文回答。但是弟弟现在长大了也觉得自己因为不会说这门语言感觉跟自己的家庭在很多方面disconncected,
决定现在开始pick up Spanish, 可是发现很难
。(再次说明语言学习趁早抓没有错。学curriculum设计的时候有对于不同年龄/级的目标,对于early
childhood,其中之一就是language
development,这些都是research/evidence-based,明白了去做就好。)
可见,不仅仅是中国移民家庭,大概所有移民家庭都会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经历孩子语言学习的困惑。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家哥哥也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刚搬来Dublin, 在他4岁多的时候去的第一家preschool, 我有一次去接他,在教室门口我照例跟他说中文,他忽然一下子变得很敏感,估计当时的emotion 跟上面那个印度孩子一样, 眼神和表情示意我不要说中文,说英文。我当时一下子就怔住了。那也是对我很大的触动啊!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孩子才去学校几天就有这样的反应?他是觉得说中文很尴尬,中文不popular 说中文会被同学取笑?
我当时也有些emotional,
我心想,我不是不会说英文(实际上读书时代英文学习一直是我的强项,工作后也是教出国语言考试,话说应付你这个小小学生的英文表达是绰绰有余,况且我还自认为是个life-long
learner, 来美国了也没停止学习),我是为了给你创造说中文的小环境尽量跟你日常说中文,你现在反而觉得我和你说中文很embarrassed? 总之,当时我的心情确实很复杂。不过,回家后仔细想想,觉得应该跟小朋友的学习环境有关。哥哥当时基本上是班里唯一说中文的孩子,其他大都是白孩子。我能想到老师不会公开场合说English
only, 但是我想somehow children get the(
covert/indirect) message that English is popular and superior, and
any other language is
inferior. 孩子有这种表现可能跟学校老师和孩子大都是白人有关,也可能老师平时没有multi-cultural的教学意识,孩子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就应该follow
the dominant culture/language.
后来也想,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太多自己的独立思想,peer
influence或者老师的态度对他影响大。这么想了,也就好受多了,也不怪孩子。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应该说,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意识上开始重视这个中文教学的问题。这过去的两年内,我做了很多努力。所幸的是,从目前看来,这些努力还没有白费。俩兄妹已经非常愿意在公共场合说中文。尤其从今年上半年参加当地非公益组织的中文图书馆讲故事活动后,哥哥成了图书馆讲故事主力成员,妹妹也在后面几场故事会中得以上场锻炼自己讲中文故事的能力。
从目前的表现看,小朋友们对自己会说中文会两种语言感到非常自豪,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哥哥已经开始写字,并且最近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写自己的博客,尽管内容很简单,但从兴趣上看已经是很好的入门。妹妹不仅参加了讲故事,还非常自信地在preschool 给她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她们班上有3个会说中文的孩子,其他都是其他族裔的,白孩子还是居多)朗诵唐诗唱中国儿歌。看到她们的点滴进步,我也替她们高兴。
再回到最开始提到的motivation的问题。我觉得作为父母鼓励孩子学另一门语言,这里以学中文为例,这个动机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而且是要“平等和平”地方式去解决。之所以强调和平等平地方式,是考虑到:
1、有很多家庭父母本身也不在乎中国文化,孩子如果没有主动表现出兴趣(这种可能性当然很小),就没有必要很早开始。
2
2、如果父母认同中国文化,但是孩子因为在这边出生长大,从小家里并没有得到很多中国文化的熏陶,也可能在情感上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中文。这时候父母如果真的很有心想推一下,首先要考虑如何说服孩子。再没有情感认同的前提下,把孩子塞进中文学习班,这样的后果就可能出现跟之前的印度小男生一样的情况。任何学习,跟人和人交往一样,没有情感做铺垫,关系是尴尬的,是不能持久的。
3、很多时候父母希望孩子学中文的理由是很多的,但孩子未必都认同和理解。这时候父母依然需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推一下是没错的,但力度要注意,轻推,以及父母作为启蒙老师如何做好scaffolding,这个度的把握是门艺术。
我在引导孩子学中文的路上,给她们铺垫的一些motivation大概如下:
1、告诉她们妈妈最享受和她们一起学中文的时光。(具体操作就是自己亲身示范和参与。比如,坚持每天给她们读中文故事;和她们一起读唐诗背唐诗画唐诗唱唐诗;指导她们给小朋友讲故事;和她们一起做字卡拼音卡,做简易手工如灯笼、讲故事用的props,
poster.)
2
2、妈妈会提供一些非常好听的好玩的(搞笑的)中文学习资源。(具体操作;除了绘本故事外,还有大量的听力材料,如儿童相声、系列故事,audio分级阅读。)
3
3、告诉他们有很多小朋友都在一起学中文,他们不孤单。(具体方法: 让孩子参与中文活动。如讲故事,读书会、朗诵比赛、戏剧学习。
4、变着花样培养中国胃(妈妈们尽量多 serve中国食物(中国饭菜、点心),不会做的咱还可以上中国餐馆LOL。这么说加州娃应该更有可能学好中文了LOL.
5、可以用💻写作。具体操作:教认字,鼓励自主阅读,鼓励自由写作,初期(第一遍)注重contents,拼写和标点可以后续检查改正。鼓励电脑上创作。
6、妈妈可以为你和说中文的小朋友开party
,帮你找playdate(具体操作:帮孩子组织中文学习小组,提供活动主题和场地布置)
7、 告诉她们being bilingual/
biliterate is so
cool! 总统的孙女还有好多人都学中文。如果你会中英文,如果你有秘密或者不方便告诉monolingual的对方,随时可以切换语言。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8、请国内近亲如爷爷奶奶给予精神上鼓励。具体操作:多和国内的亲朋视频尤其是同龄人如表兄妹等。告诉他们中国发展很快!
好多新鲜东西都很有意思!中国好玩的地儿,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东西都很多!
如果这些都尝试过,但孩子就是对学中文不感冒,父母也不要太着急。你的耐心总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teachable
moments,引导孩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慢慢来。为人父母,心态就要平和一些。相信: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有存在的价值,就一定会有人把它传承下去。这些人,其中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若干年后你长大的孩子。
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开始思考这个self-identity
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文化是什么?我有什么跟别人不同?那个时候,他也许会再来找你,也许会开始自发地学习这门本该属于他的语言。我们衷心希望,这个需求早一点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