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中的缘(原创一)

(2023-12-29 13:21:53)
标签:

杂谈

  时间回转至一九七六年六月的一天,布谷鸟的哨音阵阵,叫醒了清晨。
  清晨,阳光划过金色的麦田,麦草人睁开朦胧的双眼。
 农场知青们全部下分到村里各个生产队,参加麦子抢收劳动。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群年轻人像阳光下悄然绽放的花儿朵朵。镰刀割麦的嚓嚓声,追逐着劳动者的欢笑,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地挥舞银镰勇猛向前。
 这是第六生产队,分来两名知青和社员一起收割小麦,他们是于珍和田亮。一晌割不到头的麦垄里热的透不过气来,汗水一会儿湿透了人们的衣背,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淌......
 几天下来,于珍手磨出了血泡,体力有所不支,乡亲们过来一面安抚说:“小于,累了就歇歇,我们手上已磨成老茧不疼了,你们刚来不太习惯,时间长就练出来了。”一面到前边截断麦垄割完,大家一起回来,于珍吃派饭到农家。热腾腾头茬白面馒头、小米粥、粉条拌黄瓜、青蒜拌猪头肉,有时吃稍子面。在当时经济匮乏的年代已经是最好的待遇了,百姓的孩子不一定吃得到,却热情的款待知青,好吃好招待。于珍深受感动,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进步,促膝谈心,风风火火的生活从这里开启。
 一天,队长分配于珍和本队男青年陈旭光加夜班,操作脱粒机在小麦场塬脱粒。干起活来机声隆隆,手快眼快将大把的麦穗送入传送带,麦粒哗哗声响伴着粉尘飞扬,别提多热闹了呵呵。两个年轻人都成了土人儿没有叫一声苦和累。休息时,他们俩靠着麦垛边初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个长长的夜班,生产队的厨师送来了加班饭,有“油沱”本地话,普通话就是油饼、小米粥、还有猪肉炒白菜。好饭菜啊,劳动待遇真好。陈旭光和于珍吃完饭接着干活,不知不觉天亮了,直到接班的来换班,才收工各自回家了。
 原来陈旭光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教高中数学,这是放暑假加入夏收劳动的行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