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画题诗如何立意

(2024-07-07 02:06:12)
分类: 学术论著


     文人画题诗如何立意

 

             洪惠镇

 

“立意”问题,源于北宋文人士大夫画家为求“得意”而“忘形”,以与职业画家区别创作的艺术理念。任何初学文人画与题画诗者都会遇到。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立意”。简而言之,“立意”就是构思确立一幅画的“主题意义”。不管在画上题不题诗,“立意”可以“意在笔先”,也可以“意在笔后”,视个人习惯与创作流程而定。

比如尚未流行在画上题诗时,文同《纡竹图》画竹子从上向下弯曲生长,意在借助表现大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宣扬“君子”顽强不屈的人格精神。苏轼《潇湘竹石图》,画新篁冲破岩石重压自由生长,同样赋予这种灵魂。而且显然是在宣示他一生遭际困境,却不屈不饶的坚强意志。这类画作都需事先有所构思,通过绘画形象将“立意”诉诸观者,以产生“画中有诗”的艺术联想。

换作诗书画结合的创作,“立意”则都通过“画上题诗”直接表达。比如同样画墨竹,在没有文同、苏轼那种特殊形象表现的作品上,郑燮有时将题诗引向济世情怀,把风吹竹叶的萧萧作响,比喻成民间“疾苦声”,提醒州县吏们予以关心。有时则借以抒写立根坚定,任他“东西南北风”摧折都不畏惧的人生意志。有时也用于发发牢骚,说要抛掉乌纱帽,将竹子做根钓竿去遁迹江湖。

这种“画上题诗”的艺术效果,端赖创作构思。它也可以“意在笔先“,即画前已经想好,或原本就有诗在,只需画毕题写。画完再根据画面斟酌题诗。仍以墨竹为例,我个人习惯画毕才题,比如以下四幅拙作:

“长夏绿如玉,亭亭公路旁。招风非自得,为世馈清凉。”表达的主题意义,通俗讲,就是歌颂“为人民服务”的“正能量”。

“节细抗风劲,叶疏凌雪青。人虽多赞誉,本不为声名。”意在表达“现代版”的“君子”谦逊风范。

“凌乱风欺压,依然直一生。不愁无宁日,昂首共天青。”寓意和文同、苏轼、郑燮等前贤类似,以“君子”精神自励。

“今世多天灾,环境破坏以。人类不反思,万物将灭已。”所画仅枯竹数竿,全无竹叶,意在与时俱进,宣扬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籍此试验,证明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传统,完全能够跟上时代步划,继续发挥“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从上举前贤名画与个人拙作题画诗,不难看出“立意”的重要性与艺术价值。可是,以初学题画诗者的角度而言,它们该怎么确立呢?

首先一定要记住,题画诗不要重述画面已经表达清楚的形象与内涵,例如上举文同与苏轼的墨竹,再题诗就“画蛇添足”,“叠床架屋”,还剥夺了观赏者自作艺术联想的审美乐趣。其次是切忌逐句拼凑,没有整章构思,不知表达什么“立意”。其三是在准备为自己的画作题诗前,最好先阅读前人的同类题材画作是怎么题的,否则不懂该题材有什么精神内涵,很容易“不得要领”与“文不对题”。还难免自造词汇,或赋予和所画内容不相干的意思,令人莫名其妙。

例如某生画写意葫芦,拟了一首题画诗稿让我过目。诗云:“遵照农家种,藤攀满故园。花开成果实,个个有乾坤。”(韵押十三元,“园”、“坤”同韵)意思是按照农民的方法,在自己的故园里种满葫芦。葫芦在古代,乾透后可剖为水瓢,或掏空以作酒壶。也用于装药,遂有“悬壶济世”美称,尾句“个个有乾坤”,即源于此说。据传八仙之一铁拐李的法器葫芦里什么都有,故陆游有《刘道士赠小葫芦》诗言“葫芦虽小藏天地”。该生诗稿不可谓没有“立意”,但可题可不题,就像第三句“花开成果实”那样不用写诗,人人皆知,未予通过

于是改拟作:“最是精神足,秋来满故园。悬壶长意味,济世大乾坤。”后两句也有“立意”,但与前两句没有逻辑关系,拼接突然。要是改为“济世精神足,秋来满故园。悬壶传统久,小物大乾坤。”就没问题。只是仍陷传统套路,题与不题,无关宏旨。

该生敏学,再改一稿:“葫芦虽些小,偏爱向谁言。最是精神足,秋来满故园。”还是勉强。诗中表示葫芦长得很有“精神”,所以偏爱。但葫芦自己有何“精神”呢?它一旦离开特定的“悬壶济世”,就无“精神”可言。苏轼告诫:“诗不可强作。”题画亦然,传统上的文人画也不是每幅非题不可。为此建议该生暂停写诗,上网查阅历代葫芦题画诗,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启发“立意”的。

启发“立意”,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是寻找与众不同处,发表个人见解,才有意义。我遂试一画,并依该生原韵题云:“雨足肥尤饶,葫芦空满园。悬壶今不用,济世只凭钱。”(“钱”属一先韵,与十三元可以通押。)后两句反旧诗立意,时代久已进步,不再使用葫芦装药。济世也不是单凭医术,而是更赖资金支持。前两句写葫芦长势良好,但用“空”字作转,才能与后两句语义相连接。

 


文人画题诗如何立意

1葫芦图

 

题画诗的“立意”需要“独抒己见”,这是它们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否则重复前人就毫无价值。为此无论画什么题材,在创作成图之前固然需要构思,画后题诗同样需要。说白了,你想画该题材,是出于自己的什么感受还是需要?用拙文《文人画三境界》的说法,是想“自娱娱人”,“修身养性”,还是“文以载道”?不确定创作目的,信笔点画,纯属“自娱”,那就不需题诗,笔墨已够怡情。

我试作的《葫芦图》,也只是自娱调侃而已,它们在现代的金钱社会,已丧失济世的人道意义。

若想作画以“修身养性”,题诗就更须自出机枢,抒写个人关于这个题材的精神、意识或理念。例如图2拙作《墨兰图》,画上题诗云:“无色要人爱,有香焉自知?幽居空谷里,清净一身诗。”既是歌咏幽兰这一传统“君子”的人格境界,也是向它们学习的自我勉励。前举第三首题墨竹诗云:凌乱风欺压,依然直一生”,也属此类。

 


文人画题诗如何立意

图2 墨兰图

 

另外几首题墨竹诗则属“文以载道”的作例。它们“为世馈清凉”,“本不为声名”,告诫“人类不反思,万物将灭已”等等意思,都是需要在题诗前就构思立意好才行的,跟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作法一模一样。倘若我将题《葫芦图》诗的后两句,改为“悬壶谁再续?济世待新伦。”(“伦”属十一真韵,可与十三元通押)把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人身上,也即属“文以载道”境界。

有鉴于此,题画诗宜多写作,且须舍得反复推敲修改,才能掌握要领。

 

            2024年7月6日稿于不动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