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023-06-21 17:36:17)
分类: 学术论著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洪惠镇


 

4如何看待国画的程式化?以及程式化和风格的关系?

 

程式化是中国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它的源头是远古工艺纹饰有关。一切纹饰都是程式性的,才可确保一件铜壶装饰,或一个漆盘图案,可以批量生产而不会走样。中国绘画最早是由工匠制作的,那时他们的产品当然还不能算中国画,但无论是战国帛画,还是汉代壁画,都同样有着意象性程式化流行粉本。这就形成程式化传统,被中国画所继承,因此中国画不是像传统西画那样追求写实效果,必须以现实为依据绘制的独立图象,没有重复(图13),而是主要靠记忆想象创造的程式性归类意象,语言可以反复使用。谢赫“六法”的“随类赋彩”,就鲜明生动地积淀着这种工艺语言表现程式的特点,中国画赋色只需根据物类的整体特征,例如山是青的,树是绿的就够了(图14),所以颜色品类虽少而够用。此外又如人物画线条的“十八描”勾法,山水表现岩石地质特征的三十几种皴法,兰竹写意画的花与叶都有画诀等等,皆经历代画家发明归纳与传承发展,最终完善成为中国画的程式语言(包括笔墨、造型、构图与设色等)构造法式。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3 美国19世纪画家杜兰德  第一次收获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4 清 肖晨 桃花源图卷局部

  

 

程式化既然是中国画工艺源头的意象性反映,与画种整体风格当然关系密切,可以说,中国画风格的成熟,基本上都是以某种程式化为标志的。举现代山水为例,陆俨少传统“写心”式的山水风格,固然是程式化的(图15),李可染创新“写生”式的山水风格,同样存在明显的程式化。但他早期周游各地写生的山水,还在探索个人风格,除用笔外,其他用墨、造形、构图与设色,程式化程度都还不明显(图16)。到了晚年所完成的图式,语言程式化就固定而显著(图17)。而在现代派中国画中,同样存在表现语言的程式化,例如林风眠的作品(图18),他们的风格所借鉴的现代派西画,有的本身就是意象性的,很容易融合到中国画基因里来。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5  陆俨少  山水长卷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6 李可染  早期山水写生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7 李可染  晚年山水创作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8 林风眠  古装仕女

 

 

5“程式化”听起来像是贬义词,但从各种艺术形式看,往往普遍印象中高雅艺术大都有程式化的表现,比如戏曲、舞蹈、交响乐等。想请教洪老师是如何看待程式化的? 另外,一个画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程式化?

 

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确也是程式化艺术,但交响乐不是。它是西方音乐,西乐就跟西画相似,样式繁多,丰富复杂,不同曲式乐段章节的多少、长短、节拍与速度等细节,都有相对固定的规范,跟西画的各种画种相似,那不是程式化,它们虽然曲式相同,但旋律完全不同。程式化是指表现某种场景、形象、内容或情感色彩时有固定的曲式,就像京剧唱腔和伴奏在不同剧情的表演时,得使用二黄还是西皮等固定曲牌旋律那样。中国舞蹈语汇探海、射燕等等,也跟传统人物画的铁线、兰叶等等描法,山水的披麻、斧劈等等皴法一样,都是程式化语言。   

 

至于我自己如何看待程式化,我的回答是:既然我们都是画中国画的,当然必须无条件遵重这个画种的本质特性。程式化不是贬义词,它只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那些毫无创造性,仅能墨守陈规、划地为牢地使用艺术程式者,才该批评,程式本身没有责任。每个国画家,理论上都应该创造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不管能不能成功,这正是我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的。而在艺术风格创建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个人艺术语言的程式化问题。

 

这就可以回答你的“一个画家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程式化”这个提问。风格泛指事物的格调、特色,程式化则是指表现事物时总结积累模式化特征,以供后来沿用的格式。如果某种艺术表现属于程式化的,那么风格自然就会由其独创的程式化语言来表现。比如齐白石画虾,大多从头部的嘴巴下笔,再依次画脑袋、眼睛、虾身节片、尾巴、腿脚、虾须,它们都分解成操作性很强的独特步骤,与别的画家不同,这就是他个人的程式化(图19)。别人想建立自己画虾的风格,就得创造不同的程式化画法,否则就是仿作,不是个人风格,就如前举图9智能机器人所画墨虾那样。但程式化只是用来说明风格的属性(有的艺术就不是程式性的),不等于风格本身,说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就是一种程式化不严谨,而应该是“一个国画家(不能笼统称画家,画家只是抽象概念,它包含各种具体画种,有的画种就不是程式化的)所创造的独特艺术风格,必然包含独特的语言表现程式。”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19 齐白石  墨虾

 

 

6老师《中西绘画比较》第一章中提到中国画笔墨的用笔“共性多于个性”应该如何理解?


答:中国画的笔墨,源于书法。书法的用笔方法只有几种,可供书画家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比如宋代苏轼的书法喜用偏锋(图20),黄庭坚则爱中锋(图21)。现代齐白石书画多好偏锋(图23),黄宾虹特重中锋(图24),而陆俨少则中锋、偏锋、侧锋,甚至笔肚、笔根都应用上(图25),由此各自创造了彼此不同的个人艺术风格。毛笔可供运用的方法就只有这些,十分有限,而且都有共同的法则,比如须有骨法,能力透纸背才合格,这就种下了中国画用笔“共性多于个性”的不利因果。要是不管笔法,像没受过训练的普通人写钢笔字那样,发挥个性随心所欲书写,就会被目为“自来腔”而不合格。因而画家不练书法,除题款难逃此弊,作画笔墨也必拙劣,难怪古代文人画家主张“作画第一论笔墨”。中国画家在创立个人风格时,个性化用笔是一个选项,而且可以说是首选的风格因素。比如明代的徐渭,清代的八大、近代的吴昌硕,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只要看用笔,谁的风格就一目了然。如果没能在用笔的个人性上有所创造,那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去探索,例如个人化的造形、设色与构图,甚至题材内容的独特角度,精神意识的个性发挥等等。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0 苏轼  草书部分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1 黄庭坚 草书部分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2齐白石  山水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3黄宾虹  山水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4 陆俨少  山水

 

 

 

7、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笔墨更有“意趣”?


答:笔墨有“意趣”的视觉效果,是用笔生动有致,用墨韵味十足。它们的获得,与两个前提有关。一是训练笔墨的学习熟练到位而不僵化,驾驭自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二是有着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点铁成金地使抽象的笔墨发生“化学反应”,由没有生命的点、线、面,浮现出具有灵魂的“韵律”。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艺术灵感参与,特别是和中国画关系最密切的诗歌与音乐。诗歌有助“意”的萌生,音乐则会在下意识里触发“趣”的韵味。这说起来很抽象,但可以从前人的作品里看到实例。例如徐渭,他号称“有明一代才人”,工诗文,善书画,能操琴,谙音律,同学们只要细品他的代表作《墨葡萄》(图25)里的笔墨,就能理解我对“意趣”的上述解答。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5 徐渭  墨葡萄

  

还有一个不能算是前提的因素,说起来会使少部分人心里不舒服,如果触及到某些同学,希望平静理解,然后自己慢慢改变。大家都知道,艺术个性与人格个性有关,人格不是天生的,只要加强修养,就会逐渐改变,由人格有缺陷变成人格高尚的人。个性则是天生的,后天虽然也能改良,但很难彻底。比如有的人天性比较冷漠无趣,很难交朋友,这种天性的人画中国画,笔墨要有“意趣”,难度就相当大,需要花大力气改变自我。如果实在改变不了,就要学会变缺陷成特点,把“冷峻”作为笔墨“意趣”去开拓完善,像清四僧之一的弘仁那样(图26),反而很古雅。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6 弘仁  墨梅

 

 

 

8作写意画时,常常画得很“紧”,应该如何避免?

答:“紧”是作画时拘谨不放松,太抠造形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画得太少,不熟练,下笔没有把握而放不开所导致的,多画就可避免。此外,可能也与个性有关,如果平时为人做事过于谨小慎微,也会反映到作画效果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自我调整个性,增加其他文艺学科的兴趣与修养,特别是在本科所学的书法基础上,再多练动态性的行、草(图2728),不要练静态的楷、篆、隶,使笔墨逐渐生发“意趣”,自然就会化“紧”为“松”。但练草书得特别注意用笔不能太快,太快容易养成轻飘浮滑的坏习惯。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7 张旭 草书片段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8 怀素 草书片段

 

 

 

9怎么看待当代实验水墨与传统水墨、西方绘画之间的关系?

:当代实验水墨是随着“改革开放”年代的到来涌现的,是将中国水墨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主要涉及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理念手法相结合所进行的创新实验。这是很有益的学术探索,我个人也很感兴趣。在我的现代中国画“三体论”里,有一类体式叫“现代派中国画”,实验水墨画有的作品就属于这类体式,它们是中国画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很有学术意义与价值。你们的导师所创新的水墨画,有些作品就可归属实验性水墨,既有超现实主义,也有表现主义。有的实验性水墨画,则属当代艺术(图29),要看具体作品。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29 谷文达当代水墨艺术

 

  

10“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气韵生动”最早提出时,主要是针对人物画完成后总体艺术效果的要求。那时山水画还处在萌芽阶段,等到完全成熟,就也需要达到这个“六法”的最高标准。人物画的“气韵生动”主要是靠形神体现的,山水则靠笔墨的运用,而不是烟云渲染的效果。明代唐志契批评“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为可笑。”确实,如果烟云满纸就是“气韵生动”,那就太容易了,全国到处的山水商品画都能达到那个高度。

唐志契说,“气者有笔气,有墨气”,它们产生的“气势、气度、气机”就是“韵”。这说起来有点玄,同学们可以去看黄宾虹山水画册的局部笔墨(图30),就能逐渐体会。这不是容易做到的,由此也可见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性,足以粉碎“笔墨等于零”的说法。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0 黄宾虹 山水局部

 

  

11老师《中西绘画比较》第一章用笔提到“圭角”问题,但行笔过快或山石突

出的地方时有发生,该如何去界定和避免。

 

答:看来同学你阅读很细心,才会触及这个一般人都不太注意的问题,应该给你点赞。“圭角”是指笔线在较大转折时出现锐利的角度,那样会有突兀、刺眼、难以和其他线条协调和谐的感觉,所以是一种用笔毛病。所谓“妄生圭角”的“妄生”,是“不该出现”。使用传统所讲究的“折钗股”运笔,就可杜绝“妄生圭角”。钗是中国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首饰(图31),呈U字形,有两条长腿,文言称腿为“股”。一般都用金银铜等柔韧金属打造而成,转折呈弯曲状,不会出现锐角。标准的书画用笔在线条大转折时,要像钗股那样弯曲,不能方折。方折就是成直角或锐角地转折,那样必然出现尖锐的锋芒毕露的棱角,即“圭角”。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1 铜钗

 

 

同学可以看看八大与潘天寿花鸟画的岩石画法,凡是大角度轮廓,笔线转弯都有明显的“折钗股”用笔(图3233红色箭头处)。也可仔细研究颜体“国”字壳的“折”伐用笔(图34),“横”伐转折时要有“顿挫”,出现钗股拐弯,就不会形成尖锐的直角(图35)。为此,一定要克服行笔过快的习惯。中国画的标准写意笔墨,都是书法性的,行笔要像写楷书那样慢,才好拐弯,这跟开车拐弯必须放慢速度一样,否则太快就易出车祸。如果本科或之前没练过楷书,最好补补课,才能理解书法用笔,这是避免“妄生圭角”的唯一办法。也是中国画的“诀窍”。据说李可染晚年有学生请教他,当年拜齐白石为师时,齐白石有否教他什么“诀窍”,他说:“有,只有一句话,用笔要‘慢’!”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2八大 花鸟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3潘天寿 花鸟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4 颜体国字


中国画释疑解惑问答录(二)

 

35 折划笔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