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名砚欣赏

(2020-03-16 17:22:59)
标签:

端砚歙砚

洮河澄泥

四大名砚

清代珍品

分类: 古玩鉴赏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砚又称研,是一种磨墨的工具,它是伴随着笔、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魏晋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除石砚以外,中国古代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还有橡皮砚。

    

    如果要探究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砚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以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文化时尚。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砚台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鉴赏的价值。

    

    中国的“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由于当时产出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因此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除四大名砚外,来自松花江的“玉石砚”、山东淄博的“红丝砚”等,也是书家文化人追捧的对象。

 

砚台的收藏,行家们提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差)。三是敲,就是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轻叩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四是洗,即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损伤或有修理过的痕迹。五是掂,就是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如是同样大小的歙砚,重者好,轻者次之。


面对种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它的收藏价值呢?第一,材质。名砚比一般的砚要材质好,价格总是比一般的砚高。第二,雕刻工艺。它是决定砚台收藏价值参考的重要因素。第三,造型与品相。这是收藏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型、圆型的砚台要比品相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铭,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还应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

 

随着名砚存世的稀少,现在许多砚台的收藏人,开始把收藏的目标瞄准到更多具有收藏价值的砚台上。清代的近三百年间,汇聚了全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北京清宫造办处雕琢各式砚台,以备皇帝及大臣使用与赏赐。在砚台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经过历史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传世砚台精品。



中国四大名砚简介    


    【端砚】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柯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为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炙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坑仔岩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老坑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大西洞夔龙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玉峰主人铭蕉白藏青大西洞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陈嘉会铭云龙纹麻子坑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太狮少狮戏球麻子坑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云龙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云龙纹坑仔岩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长方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夔龙拱福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龙凤纹双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老坑竹节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竹节形歙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瓜瓞形绿衣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瓜瓞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回纹淌池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老坑龙纹活眼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龙池洮河绿石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柏叶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明·兰亭雅集洮河绿石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老坑夔龙纹瓶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长方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随形仔石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麻子坑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坑仔岩随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蝠纹随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云龙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老坑云纹两面用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鹅形仔石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蕉叶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椭圆形囊括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吴大徵铭、徐熙刻、陆恢自用随形两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袁枚铭、周月尊自用圆璧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吴秉钧铭、李馥藏凤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袁廷铭太史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康熙·御铭凤纹松花石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乾隆·御铭风字形歙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吴昌硕铭、沉石友藏填海补天铭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纪晓、张世、胡澍铭随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陆俨少画、白书章刻随形歙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唐云画、徐秉方刻夔龙纹淌池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俞文葆铭两面用长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木居士像长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余甸铭、黄任藏云纹随形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余甸铭随形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随形虫蛀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乾隆·御铭八棱歙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曹秋舫铭双环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三狮戏球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王宗谦、杨式谷、胡星垣等铭长方淌池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徐渭仁铭、赵世骏、刘体智题长方澄泥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大西洞平板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高士年铭随形云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胡长庚款石渠形歙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八棱鱼水纹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细云纹石渠端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夔龙纹澄泥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张寅款太平有象澄泥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云纹白石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云纹白石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明·邢侗款夔龙纹砚


66方历代名砚欣赏
清·顾二娘款形端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