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官至正二品。以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之军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为清代汉人封侯第一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清史稿》有传。
曾国藩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曾经产生广泛影响的人物。无论在政治、军事、学术、洋务等方面皆有建树,被称为咸、同中兴第一名臣。作为持心谨严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终极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并且他也臻达了这一理想境界。他在清朝由盛转衰,面临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平定天下;他励精图治,敏于天下事功,开办江南制造局,为洋务运动先驱;他知人善任,慧眼识英,以推举天下才俊为己任,李鸿章、李榕皆出其门下。其治学崇尚程朱理学,兼擅文章考据,博稽汉宋,为桐城派巨擘。《清史传论》评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也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誉之则为贤相,谳之则为元凶。”近年来,对曾国藩的历史功过是非,评价渐趋客观。
曾国藩以文治武功名世,于书法一道,他将其与礼仪、学问作整合观,视为人生修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地就书论书。曾国藩自述学书云:“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又云:“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此种审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时代书法审美影响的痕迹。身处成、同碑学大播之际,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碑学之沾溉。作为庙堂重臣,正统的书法审美趣尚也同时左右着他,使其不可能轻易寄兴于民间化北碑趣味,率尔染指。因而他选择欧阳询、李北海、柳公权便具有权宜之计,既不失庙堂正格又具碑书之刚健;至于取法赵子昂、董其昌,则为皇家正统趣味之感染。这种审美选择也颇为合乎曾国藩处世做人之道,外圆内方,汩于世情而内坚操守。应该说,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其书沉郁雄挫,骨力内蕴而不失遒媚。更为可贵的是,其书作风格不拘,在庙堂气中保持着多样化的风格面目。取法的书家也不限于欧阳询、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黄山谷、赵孟俯,而是转益多师,博涉为优,于颜鲁公、何绍基皆有采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