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学设计
(2013-12-20 09:30:14)《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学设计
滨江学校
课题 |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2课时 |
||
教材目次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四)第三章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之一,内容包括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溶液的pH值等。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在水中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也是最基础的反应之一,所以在认识水的电离的基础上学习溶液的酸碱性非常必要。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溶液的酸碱性及表示,前面刚学习了水的电离平衡,在这基础上外加酸碱盐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提前预习、课内思考分析、实验探究、答疑解惑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其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模式 |
“预、展、巩、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课后巩固、及时评价) |
||||||
教学手段 |
预习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演示。 |
||||||
教学目标 |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知道稀溶液中也存在水的离子积。 2.学生能利用c(H+)、c(OH-)、pH准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知道溶液pH的定义、公式,能进行有关溶液pH的的计算; 3.学生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与操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初步得出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大小的关系、PH的表达式、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PH的测定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 2.通过PH的简单计算,归纳出溶液pH计算的技巧和方法,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 通过学生的随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理论引入实践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分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2.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
||||||
教学内容 |
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大小的关系、pH的定义、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pH的测定 |
||||||
教学重点 |
溶液酸碱性与c(H+)、c(OH-)及pH的关系,pH的简单计算 |
||||||
教学难点 |
|
||||||
教学方法 |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法 |
||||||
学习方法 |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实际问题并进行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顺利完成知识建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使科学认知与原有经验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成功,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预习 |
挖掘教材问题资源,设计有针对性的预习学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 |
学生结合任务,自主预习,认真思考 |
提前感知教学内容,养成会思考、会质疑的学习习惯。 |
||||
课前检测 |
检测上节课听课效果,了解学生学习基本情况 |
知识再认和回忆,查漏补缺 |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
||||
课 堂 教 学 |
教师展示盛有99ml的蒸馏水,用量筒向其中加入0.1mol/L的HCl溶液1ml。 对水的离子积常数有何影响?为什么? |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
得出结论:稀酸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也适用。 板书:(一) 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 提问:(1) 水中加入少量酸溶液,
c(H+)和c(OH-)有什么改变? 展示:变化情况及原因。 |
学生思考、回答 |
由浅入深,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助完成知识建构 |
|||||
(二)溶液酸碱性的实质 完成思考与交流2和3 2. 归纳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相对大小的关系? |
学生回答预习结果。 |
|
|||||
提问:室温下,刚才讨论的各种稀溶液中H+、OH-浓度有什么特点呢? |
思考并回答 |
对比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
|||||
提出问题,由水电离的c(H+)和c(OH-)相对大小的关系。 强调: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一定相等 |
思考并体会酸碱电离的H+或OH-与水电离产生的区别与联系。 |
|
|||||
(三)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提问:通过预习,你是否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如何表示? 阅读课本P46倒数第二自然段。 回顾初中化学有关pH的知识,引发对pH的深入思考! 讲述彼得·索伦森定义pH的化学史 提问PH的表达式 呈现pH的定义。 |
学生回答预习结果。 从化学史入手,理解pH概念的内涵 |
体验化学史教育,直观、自然地获取新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
根据教材P47页例子,检测预习情况。 |
学生回答。 |
|
|||||
将教材内容拓展为: 已知浓度的强酸(0.1mol/L的HCl)和强碱的PH的计算方法。 归纳PH的计算 |
学生练习 归纳PH的计算 |
|
|||||
给出PH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图 |
直观感受,体会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
学生对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加工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素养。 |
|||||
归纳出溶液酸碱性和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之间大小的关系。 |
归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大小判断 |
|
|||||
展示评价 |
(四)PH的测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彩页PH试纸和PH计。 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别利用广泛pH试纸测定0.1mol/L的HCl和课前稀释后所得溶液的PH。 小结PH测定的操作方法。 |
学生回答后选代表动手进行有关操作,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技能和习惯。 |
加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从理论到实践。 |
||||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溶液PH的关系,并要求课后探究原因。 (课后探究:强酸或强碱稀释后PH怎样计算?酸酸混合、碱碱混合、酸碱混合PH怎样计算?)给出课后探究题。 |
|
|
|||||
结束新课 |
联系生活实际,指出溶液酸碱性与食品酸碱性的区别。 |
走进生活,了解生活 |
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
||||
小结,随堂检测 |
学生练习 |
检测学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