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哎,这场面我似曾相识!

(2020-11-07 09:50:22)
标签:

情感

心理健康

睿思心理

分类: 心理咨询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在某个时刻,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言行和他人的言行似曾相识或觉得和经历过的完全一样,甚至可以“预感”到下一时刻某人会说什么话或做出什么动作。然而这种感觉不会维持很久,在过了一会儿或者就在下一瞬间,眼前的景象就会和记忆中大同小异,之后一切归于正常。

https://p4.itc.cn/images01/20201107/2c819d8831d44b049f0820472bd2d86a.jpeg

http://p3.itc.cn/images01/20201107/4874d2ea9522433d9cbe15cd171c074f.jpeg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07/45645bfea3654f60bfc1ab78a3a0cd4d.jpeg

这一现象被称为“既视感”“既视现象”(源自法语“Déjà vu”),也可以翻译成“幻觉记忆”,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既”意为“已经”,“既视感”顾名思义,已经见过的感觉。“既视感”顾名思义,就是“似曾相识”,对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http://p6.itc.cn/images01/20201107/dc4acfe8a01843ab9e643cc59dc0bb6e.png

《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07/20c6209c7a5247f99582f1584a699cb9.gif

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卡尔·荣格在一次去非洲的旅行中,从火车窗外看到一个黑人靠在一杆长矛上,他记录道:“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荣格在他的书中把这种感觉称为“来自久远的已知”

我们可能很难接受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答案,那么现代科学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1

可能与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有关

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视网膜有自己的通路可以把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看到什么之前,就已经在脑中登记了眼前出现的图像或事物。即视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脑中已存在的记忆碎片被激发了,只是那些情景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我们无法提取它。

http://p6.itc.cn/images01/20201107/ed9ea7a7734e40baba214ce1d79895b1.jpeg

2

也可能与大脑中的海马回有关

海马回是大脑中用来储存长期记忆的一个部位,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经历相似的情景时,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就可能产生冲动。此时,海马回会在记忆中寻找相似的经历,从而将现在的映像认为是发生过的。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07/22cd2ae9c3ec4940ba23acc24b75867a.jpeg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107/1b06daf92cd4478e8b8ca7347b367d2a.gif

现在学界关于即视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这种大脑给我们开的玩笑也让我们有了一次“预言家”的体验,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神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