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48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睿思心理微课文字稿——超级奶爸眼中的60分妈妈

(2018-10-31 10:48:15)
标签:

家庭教育

60分妈妈

心理健康

睿思心理

育儿

分类: 心理咨询


我是今天课程的分享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陶安龙。同时也是一位两岁九个月宝宝的父亲。在之后的四十分钟内,我会从我个人的视角以及心理学的观点来分享,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六十分妈妈”。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六十分妈妈这一概念的由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平常我的工作中经常会接待青少年来访者,他们总是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诊断,或症状走进我们咨询室。当我们尝试着探讨解决问题方案,寻求症状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家庭中总会有一个用社会道德评价标准来看非常“完美的”好妈妈。当然在这些青少年来访者背后的妈妈们,她们的完美我是加了引号的。

曾经有一位心里憔悴的妈妈这样和我说,她说,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啊,就已经开始看各种权威的关于医学、心理学亲子关系、科学育儿等方面的书籍,畅想自己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妈妈,即使做不到一百分,也能达到九十九分,然而当妈的第一年就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小小的生命啊,可爱又好玩,他一时也离不开我,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这么重要。忧的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的处境,让我疲惫不堪又心存疑虑,唯恐自己做错了什么而耽误了这个宝宝一生。她发现曾经看过的书,崇拜过的权威全都变成了条条框框,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她应该怎么做,稍有差错,她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会让她觉得对不起孩子,也会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这位妈妈能走多远呢?

同样我们看到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形同陌路,妈妈们觉得非常委屈,她们把自己全部的爱,甚至生命都给了孩子,可最后换来的却是一个仇人,一个最近的陌生人。而我们身边的一些,用陕西话叫“怂管”的方式抚育长大的孩子却是身心健康,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心理治疗领域有位叫温尼·科特的英国心理医生。他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他提出了一个术语,叫“good enough mother”我们的心理咨询界的大咖曾奇峰说过,这是一个最伟大的精神分析术语。这个术语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最开始译为“足够好的妈妈”,很容易被误解成做个好妈妈,忽略了原文的足够就行,不要过分好的意思,后来翻译成了“刚刚好的妈妈”,但是又觉得什么叫刚刚好,很难定义。而我觉得翻译成“六十分妈妈”最为精确。后来看到曾奇峰老师的文章中也将它翻译成六十分妈妈。

那么什么是六十分妈妈呢?我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想爬上一个小土台或者一个比较高的小花台的时候,非常完美的妈妈可能会时时的密切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当孩子还没有往上爬的时候,就会积极、及时制止并且告诉他这样是危险的。而做的不够好,忽略掉孩子危险处境的妈妈,可能会对这个危险处境熟视无睹,当然,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就是摔下来。那么六十分妈妈会怎么做呢,她可能会默默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看着他缓缓爬上这个高台,当他充分体验到了登高的乐趣,感受到在高处的恐惧后,不知怎么下来束手无策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及时的把他抱下来,这样即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爬高的乐趣,也能让他有完整的体验,这种体验,即使是焦虑的恐惧的,也会为他日后的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提供一次有意义的体验。

我今天晚上说到的这个六十分妈妈,或者说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她会允许自己有不完美,也允许孩子体验到挫折和失望,并在之后能够及时的安抚。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对世界的信任,也会让他知道有妈妈在,一切都会更好。

我们说一个人如果想试图做到完美,那就表示他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的不完美后所导致的屈辱感,那么她就会把所有不好的东西投射给他人,因为他不能承受任何不好。这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了那么多追求完美的,或者是相对于完美的妈妈教育出的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因为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然后孩子就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温尼·科特还认为,不仅不要做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而且应该在孩子恨妈妈之前,要先下手“恨”孩子,这种恨其实是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避免让妈妈跟孩子一直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其实当孩子不再是婴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孩子会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来行动,这就有可能会导致我们有的母亲会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感。如果妈妈们能接受这一切的变化,那就意味着能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这种完美的、细致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个妈妈越能够接受、面对和接纳她逐渐被抛弃或者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那么如何做一个六十分的妈妈呢?我个人总结了以下五点,也欢迎大家补充。

第一点就是夫妻相爱。有的时候甚至我们都不需要专门为这个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会通过观察父母的互动模式,感受到父母的相处之道,然后学习跟父母如何来互动,而这种关系的学习,最终会被孩子们用到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中去。夫妻之间彼此相爱才能爱孩子,夫妻之间的爱是完全接纳对孩子的爱的基础,这样就能接纳夫妻间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见过很多这种案例,夫妻之间关系不好,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爱孩子,把所有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咨询室里相见。我想其中的道理,我不用展开说大家也都能明白和体会到。

第二点我觉得就是要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放轻松。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孩子到了入学期出现的焦虑、抑郁,这些情绪问题往往都能在妈妈身上找到原因看到影子,当然我今天主要说的是妈妈,后面有机会的话,也要说一下在爸爸身上看到的。当母亲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时候,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就会发现要比之前带着情绪的时候要简单的多。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适度的爱,适度是今天我们讲的六十分妈妈的一个重点。就像一开始我举的那个例子,孩子登在高处做什么的时候,你去把他抱下来是最合适的,这中间可能需要我们的智慧。比如,我们在最早母乳哺育喂养孩子的时候,孩子饿了会哭,不开心会哭,尿不湿湿了也会哭,甚至有些时候,没有原因他也哭,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我们的母亲用智慧和经验去分辨——哪一个哭声是需要及时哺乳的,而不是过度的喂养。其次,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养孩子最终就是为了分离,为了和我们分离后他能过的更好、走的更远。这个分离,可能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就要做好心理建设。我们要清楚,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之间的边界界限在哪儿,不要越界。

第四点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能够顺应孩子的发展特点,或者发展规律,其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之前的学习中,经常会提到一个叫做“木桶理论”,举个例子,就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某一个科目学得不好,这时候我们要想这均衡他,就会把精力重点用到那个他本身先天没有优势的专业学科中。在我们心理学看来这种方式是有些浪费时间的,我们应该把重点的放在他的优势学科上以及孩子有特长的领域中。其实我们现在讨论的做六十分母亲,不过多的干预他,或者有意识的不去干预他,但其实我们已经提前对孩子有了一个影响,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两个不同的家庭,他们都抚育男孩,但是会由于父母的关注点不同;父母所擅长的领域不同;父母的兴趣不同,在给孩子最初选择他的玩具上就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会影响到孩子最初的某一个领域技能的发展,而这种选择往往是这个家庭中父母的优势和擅长领域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在充分了解孩子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那将会是事半功倍。

第五点我想说的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年龄越大插手越少,孩子自己的路让他自己去选。这个在我们平常接到的一些厌学案例中经常见到。非常明显,有的孩子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以后上大学的专业,有条件的父母可能都已经把路给他提前铺好了,孩子只要没有太大问题,不出太大差别,就可以这样子顺着下去,可是往往越是这种简单的路,孩子们越是不愿意选择,越会出现逆反。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他有他的自我实现,他有他的自我成长的一个力量,他并不想完全的被左右、被控制。

最后我想说作为母亲有的时候我们越想竭尽全力的做个好妈妈,反而会收获一个不怎么好的孩子,因为你的孩子或许会因为过度的保护而变得懦弱、胆小,变得没有主见;孩子或许会因为你总是以我为你好来干涉,而变得越来越叛逆,离你越来越远。不妨试着做一个六十分妈妈,也许能收获一个一百二十分的孩子。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下来可以讨论,谢谢大家。

 

 

更多心理健康资讯请关注“西安睿思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哦~

西安睿思心理,为您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睿思官网:www.xapsych.com   www.rseap.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