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热锅上”的家长

(2018-06-09 12:44:00)

原创: 有慕 

       又到了每年“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悬”的金蝉初鸣的六月,突然想起之前有新闻报道称,小区有家长为了不让蛙鸣声打扰学生高考,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在报道中一位网友说:幸亏高考不是在7月,要不然除了交警、城管,还得出动“粘杆处”。

       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之下,面临高考,紧张的不仅仅有临场应战的考生,很多家长更是感到压力重重、忧心忡忡。家长脆弱,孩子可能“被脆弱”。那么家长这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巨大的焦虑感从何而来呢?

1.“角色替代”的“使命感”

         “角色替代”或“角色更换”在心理咨询中是常用来解决角色冲突的办法。在生活中,家长的“角色替代”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操控感”,而这种“操控感”的来源可能是父母本身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将所有的期待或自己曾经的憧憬加之于孩子身上。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完成的目标可能是自己未曾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所学的专业其实是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专业等等。

在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平等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要为谁牺牲自己的生活,谁也不要命令谁必须做怎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给予孩子可供选择的方案,但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请给予孩子最终的决定权。

2.“十年寒窗一朝定”的“期待感”

        都说“十年寒窗苦读日,今朝金榜题名时”,看着孩子十年的辛苦与付出,每一位家长都想让孩子为自己苦读的日子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辛苦那么久,不考上名牌大学,学习金牌专业怎么对得起自己付出和努力?

除了成绩,定义“成功”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 在面临考试的时候,家长们不妨做出最坏的心理建设。所谓心理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我们可以先设想可接受的最坏的结果,以及最坏的结果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坏的影响是什么;当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我们心理的预期发展时,因为有前期心理建设的备案,我们的失落感和紧张感也不会那样强烈。同理,因为一直做这最坏的心理建设,我们对考试结果的“完美期待感”就会有所减弱,压力也会随之减小。

3.“别人家孩子”的“对比”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从来不打游戏,每天只知道好好学习,回回考试都能名列前茅,而且又听话又温顺从不与父母顶嘴……在学校里,每次问到学生他们最讨厌爸爸妈妈说的话就是:“你看看那谁谁谁怎么样,你看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家长们的初衷可能是想通过比较,让孩子有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巩固社会地位等等。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是每个人都是需要被鼓励的,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表扬孩子的长处和优点,通过直接的言语帮助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心,而不是一味的“谦逊”。同时,每个人从出生下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可能会因为年幼而迷茫,可是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自己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成为谁的“复制品”。

        当然,适当的压力和紧迫感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完成任务,但当压力过大时,就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家长们可以摆正心态,将自己的焦虑水平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做最坏的打算,付出最大的努力,同时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并努力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相信您的“家长考前综合征”会有所好转。

       最后,也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院校,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