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睿思沟通无限#安慰本来就是没有用的

(2014-06-10 13:26:05)
标签: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

西安心理咨询

#睿思沟通无限#安慰本来就是没有用的http://s2/mw690/0033FQ2uty6JyYEbJvjf1&690


你也是一个不会安慰人的好心人吗?世界上空有热心肠却干着急的好心人太多了。为啥大家已经使劲安慰了,你却觉得好像还是没能帮到Ta呢?这是因为,安慰一个人,其实本来就是没有用的。

如果没有用,为何确实有人得到了安慰?


这要从我们为什么需要安慰说起,打些个比方吧。

好比说,当一个人失恋被甩的时候,Ta关注的是问题“Ta为什么要甩了我”,但这个问题,只有那个甩人的人清楚,任凭被甩的人自己怎么想,都不见得能得到确信的答案。但是,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Ta产生了情绪,Ta认为这情绪就是那问题造成的,为了专心思考“Ta为什么要甩了我”,Ta试图把情绪放在一边,让自己淡定下来,却还是想不清楚。情绪,却如潮水般涌来,使Ta被情绪所困……

在笔者看来,通常,我们正是因为被情绪所困,觉得自己不淡定了,所以才觉得自己需要被安慰

除了失恋问题,还有很多事:

再好比一个大三的学生,不知自己究竟应该考研、出国还是工作,Ta很纠结,Ta认为自己之所以纠结,完全就是因为不知如何选择而造成的,为了专心思考“我究竟应该选择哪条路?”,Ta试图把情绪放在一边,让自己淡定下来,却还是想不清楚。于是越想越纠结,去求安慰了。

好比一个考生走出高考考场,觉得自己某道题做错了,很烦恼,Ta认为自己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那道题,很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无法淡定,于是,去求安慰了。

为什么说“当局者迷”、“关心则乱”?因为,当一件事情与自己相关时,就会十分在意“答案”和“结果”,所以不安。为什么有些人,自己的感情生活遇到问题,总是“关心则乱”,但解答起旁人的问题,却是“旁观者清”?因为,当一件事情与自己无关时,不论最后是什么“答案”和“结果”,自己都不会有任何损失,所以,旁观者不会感到害怕,可以站在高处、冷静地、大胆地做各种假设、各种猜想、各种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因为害怕某些事情的发生,而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理智地分析了。

为什么人会“当局者迷”,出现脑袋短路的情况?因为情绪影响了心智的正常运转,在当下,首要的是处理情绪。只有情绪处理好了,才能让心智恢复运作。

市面上推崇的心理学家式的安慰,正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建议安慰者先倾听,听懂那个人是因为什么事,而产生了什么情绪,再用自己的理解复述听到的话和听到的情绪(用心理咨询的术语来说,就是“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想安慰的那个人觉得自己被倾听、被理解了。

具体到上面的三个例子来说,可以是这样:

□ 失恋的:

听你说完,我也说说我的理解,你看是不是这样?是Ta要和你分手,但是又不说清楚为什么,你觉得这对你很重要(内容反应),所以你很难过(情感反应),对不对?

□ 不知道选择什么方向的:

听你说了很多,我听下来,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不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你担心选择不好会影响你的前途,你觉得这对你很重要(内容反应),所以你很纠结(情感反应),对不对?

□ 题做错了,担心前途完了的:

你说了那么多,也听我说说?你知道自己题做错了,担心成绩受影响,会影响你的前途,你觉得这对你很重要(内容反应),所以你很烦恼(情感反应),对不对?

(如果对方觉得你说得不对,你就让Ta再修正补充)

这样一来,对方就会觉得,你是在认真听自己说话(先听再说),而且没有随便揣测自己的意思(询问、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没有随便给自己扣帽子,非常虚心,没有觉得自己的烦恼不值一提(你觉得这对你很重要),又非常愿意体会自己的情绪。对方会觉得,自己是得到了关注和陪伴的。

为何得到了关注和陪伴能够缓解情绪呢?

笔者虽然没有找到相应的研究,但大胆猜想也许是这样的:人类以前每天做的事,大多跟生计相关,也没什么需要特别费脑子的,所以一旦遇到什么烦心事,好比追猎物追不上,摘果子够不着,跟大家求安慰,一抱怨,大家就能凑出个法子来解决了,反倒是那些闷在心里不爱求安慰的,倒有可能活不下来。所以求安慰这坏习惯,才保留了下来,即使到了今天,求安慰未必真能使事情产生转机,还是想要求安慰,即使可能会被人嫌烦,还是会想要这样去做,也许正是习惯了,而且,谁知一定没用呢?

果真如此的话,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仅仅是陪在一个人身边,Ta就会开心一点——因为这让Ta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立无援,有人帮,就不用那么怕了。

因此,在解决情绪问题上,安慰确实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被安慰的人,你听到了这些安抚情绪的话,是否觉得烦恼就一扫而空了呢?

实际没有。这令人遗憾。

这就是安慰没有用的地方:

情绪生于问题,但我们无法代别人解决问题,所以情绪还是会反复


只安慰情绪,显然不解决问题,因为情绪生于问题。问题不解决,情绪就会反复。

所以,如果想用安慰来“把人治好”,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问题才行。

为什么安慰一个人的时候,很多人的经典回答是给建议?

这绝不是偶然。

你当然可以说,是因为见不得那人伤心难过,所以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验一招毙命对方的问题,让对方闭嘴不再说,以求自己内心的安宁,但是,也有很多无意间出了很多馊主意的人,其实是觉得,光同情人家的伤心难过,好像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问题还是存在,还是没被解决,所以对方还是会难过,所以出于好心,安慰者觉得一定要给到办法才算到位,才算对对方尽责,出了馊主意,也只是因为太关切……他们才不是没耐心听对方倾诉情绪。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小心就成了一个乱出主意的人,尽管我们一开始早已告诉自己,要好好倾听对方的情绪?

因为,事实上,仅仅是倾听情绪,远远不够。

很多求安慰的人,真的需要建议。

不信,去心理咨询室问问,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巴巴地要求一个素昧平生的心理咨询师能给出一个万全的办法?

求安慰的人,需要建议是不假,但是,当他们需要建议时,我们真的能给出真正适合他们的建议吗?

一般人求安慰的时候,都是找自己的朋友,可惜的是,那些智慧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朋友,往往并不具备更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那么就去找那些“高人”吧?但找“高人”也有一个坏处,就是“高人”比起那些朋友来说,对于求安慰的人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很可能在简单的了解之下,就仓促判断,这样的“高见”,也未必真能帮上什么忙。

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是朋友,也是“高人”呢?

首先,在智慧上相差很多的两个人能够维持友情的情况,委实不多见,即使 “高人”和“凡人”真做得了朋友,那么朋友之间也不见得真有很深的了解,毕竟谁也不是谁肚里的蛔虫……也许,有时你也被捧为“高人”,你甚至你的朋友也认为你很了解Ta的时候,当你觉得可以很放心地用自己脑袋里已存的知识、经验、方法去处理对方的问题的时候,你也许还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从自己朋友嘴里说出来的话,不论Ta自己如何努力说得详尽、保证对你毫无隐瞒,你也只能从你收集到的信息中得到一个大概的理解,而这个费尽辛苦才形成的理解,说不定还是有问题的,因为:

Ta用语言表达出来,是第一道信息流失,你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是第二道信息流失,在流失的过程中,信息很难保证不会失真。

② 你朋友说的话,是基于Ta自己对事情的诠释,而非一定是事实,Ta自己的诠释,可能和其他当事人的诠释又不一样。如果你朋友说的,和事实出入较大,那么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解要想和事实没出入,基本也是不太可能的了。

③ 一个人自己说出来的话,未必代表Ta本人心底里的想法,这可能是故意不说真话,也可能是意识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而假如你根据Ta浮面上的话就做了判断,给出了建议,说不定和Ta本人真正需要的建议,正好背道而驰。

④ 此一时彼一时。经历过一段时间,事情本身、人们心里的动机和感受,也许就变了。也许你当时的理解,很幸运地没错,但过一段时间,Ta自己的想法变了,你的建议也许就不适合了,而人家拿着你当时的判断,刻舟求剑,也是有问题的。

正因为,要克服种种困难,为别人提供真正有用的建议,是这样难,近乎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所以那些所谓的“半仙儿”才会被夸得特别神,所以,心理学专业经常被外行误认为和算命有联系——因为不明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过程中所使用语言的特点,不明白这些语言的运作机理,认为“随便说说就能改变别人”很神奇,所以才觉得神。

如此难得的幸运,真不是一般人能撞上的,所以,解决问题,完全靠别人帮,是不现实的,指望自己三言两语地安慰一下就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也是不太现实的,很多时候,到底还是只能由那个人自己拿主意。

这真令人泄气。安慰一个人,除了安抚Ta的情绪,我们还能做点啥呢?

安慰别人,除了安抚情绪,我们还能做点啥呢?


□ 帮助Ta自己拿主意:可以给Ta建议,但反复强调,还需自己拿主意

求安慰的人需要的是好建议,尽管你未必你给得出好建议……但是你可以抛砖引玉,为Ta提供思路,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是为了防止你的想法被Ta不动脑筋地全盘吸收——这很不好,因为很多时候,那人全盘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只是因为自己想要逃避,而逃避是不解决问题的,盲目接受建议也等于病急乱投医,其实是自己不想对自己负责——所以你需要反复强调,这事儿需要Ta自己拿主意。

有个同事分享了她的做法,她说自己现在安慰别人,会这样说:“照我以前的话,我会这么跟你说……(巴拉巴拉一堆建议),但是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事儿还是你自己拿主意比较好。”

笔者认为这样就不错。因为“……,但是……”的句式让人更注意后半句,而且“以前……,现在……”的句式,让人更注意“现在”。这是一个把人从过去已发生的事情中,拉回当下的好句子。要说像哪个心理治疗流派的话,这就很像是现实疗法的调调。

□ 敬畏Ta的挣扎,陪伴Ta成长

有人说,负面情绪之所以很容易令人沉溺,是因为总有一个人可以给我们呵护和安慰,而我们太享受这种呵护了。

正因太享受,所以有时我们会像是个盼着自己生病的孩子,因为生病了,身边的人就会来照顾自己。

但这样是不行的。等待着被照顾,只会一直软弱,像个孩子似的长不大。

只有自己扛过去,心灵才会一点点变得坚强起来。像个大人一样,为自己负起责任。

成长的过程是值得敬畏的。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成长呢?想必,成长过的人都明白。

当你发现,那个人的内心正在经历一番斗争,你要告诉TaTa愿意这样直面现实、面对自己,解决问题,是多么地了不起。

Ta打气,不要轻易泼凉水。请给Ta力量,支持Ta,陪伴Ta,相信Ta能够凭借自己的所有智慧,找到问题的答案。

□ 视情况,也可以先转移注意力,再回过头来说

如果你担心那人会情绪失控做傻事,可以在听完Ta倾诉之后,先陪Ta做点能让Ta开心的事,好比说,只要对方喜欢的话,你们一起去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打场球,都是可以的,让Ta先转移注意力,让情绪冷一冷,然后再回过头来提起这件事,让Ta重新看这件事,也顺便说说你的看法。

当然,还是要反复强调,让Ta自己拿主意,反复强调,无论发生什么,都陪着Ta,愿意帮Ta。很多时候,当你真心帮助一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帮助了。

(详情http://www.xapsych.com
 
心理讲座 心理咨询 儿童发展 陕西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 心理医生 青春期叛逆 厌学 厌食企业团体心理咨询 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 焦虑症 心理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职场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心理援助 心理培训 家庭问题 婚姻关系 青少年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企业EAP 西安情感咨询 儿童青少年咨询 幼儿心理咨询 抑郁症 惊恐发作
心理讲座 心理援助 心理培训 家庭问题 婚姻关系 青少年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企业EAP 西安情感咨询 儿童青少年咨询 幼儿心理咨询 抑郁症 惊恐发作
儿童发展 陕西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 西安情感咨询 家庭问题 婚姻关系 青少年咨询
儿童青少年咨询幼儿心理咨询 心理讲座 心理培训 企业EAP 焦虑症 抑郁症 惊恐发作 心理咨询 儿童发展 陕西心理咨询 职场心理咨询 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医生 青春期叛逆 厌学 厌食企业团体心理咨询 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 焦虑症 心理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职场心理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职业规划 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 心理援助 青春期叛逆 厌学 厌食 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 心理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 企业团体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西安心理咨询 西安情感咨询 家庭问题 婚姻关系 青少年咨询 儿童青少年咨询幼儿心理咨询 心理讲座 心理培训 企业EAP 焦虑症 抑郁症 惊恐发作 心理咨询 儿童发展 陕西心理咨询 职场心理咨询 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 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 心理援助 青春期叛逆 厌学 厌食 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 心理咨询 西安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 企业团体心理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