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案例# 张女士的困惑:我的儿子不听话!

标签:
育儿 |
http://s3/mw690/0033FQ2ugy6GL8fYc5c42&690张女士的困惑:我的儿子不听话!" TITLE="#睿思案例#
#睿思案例# 张女士的困惑:我的孩子不听话!
睿思分析:
您的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由奶奶独自抚养长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的是您和你的爱人对孩子的养育是没有参与的,在他婴儿幼儿这个阶段,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父亲和母亲是缺失的。您和您的儿子没有建立起像正常母子应该有的依恋感和亲密感,“妈妈”这个词,在孩子心理可能只是一个名词,我相信您也有您的难处,这我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孩子到你身边了,您可以和他慢慢建立母子之间的牵系感。
您谈到孩子从农村接过来以后孩子很没有时间观念,并且卫生习惯很差。我相信这和孩子在农村长大有很大的关系,在农村生活是比较散的,时间观念会相对差一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没有上学到步入学堂,从和奶奶的生活变成了和不熟悉的爸爸妈妈生活。他的生活完全变了,他要适应的太多了,并且还要面对和奶奶的分离。我相信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讲一定是很困难的。孩子不排除有适应障碍。这时,您要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因为这对孩子来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且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他没有适应,犯一些小错误的时候,您没有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反而屡次打他。这更增加了他对新环境的恐惧和难以适应。为什么你再打他或是批评他他都会不听呢?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对抗你也对抗自己新的生活。孩子其实是很委屈的。我们国内的家长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声音以及规则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在接受时这些观点时是不理解的,对抗的,同时又无奈的接受。有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的侵略。
您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性子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把这种急躁的脾气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您的教育方式又过于简单。为什么孩子放学不爱回家,除了孩子的天性,还因为家里让他觉得不舒服,有压力,所以他才会选择逃避,在让他舒服的地方呆着。首先呢,我们放弃过去的打骂教育,一定要理解他,包容她,支持他,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谈谈,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比如问问孩子“有没有想奶奶?妈妈周末不上班我们去看奶奶好不好?”,“是不是在学校交了新朋友,放学不想回家?可是妈妈做好你爱吃的饭在家里等你啊,你回家吃完饭,告诉妈妈你去哪和谁在一起,妈妈就放心了,妈妈也很希望你有很多的新朋友。”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他现在所遇到问题,才能更好的与他沟通,才能真正接纳和理解他所犯的错误。
另外,你的爱人一定也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对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影响很大。在孩子3~6岁阶段,孩子身边要有一位自己认同的男性,要学习他成为男人。在这个时期父亲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和规则的代表,也是他所崇拜的偶像。一定要让您的爱人参与孩子的教育,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让爸爸教给孩子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纪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为父母不能给孩子行为的边界,孩子就没有规则意识。将来走向社会,他们就会认为凡是规则要求都是不好的。
第三点,我听您谈到您为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给他安排最好的学校,平时的用品也都是最好的,并且为孩子安排每天的生活起居。可以看出您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妈妈,并且为了他孩子的成长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可以听出来,“孩子”现在是您生活的主导。我看出您下班之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您在谈论过程中一直都围绕“孩子”,我很少听您谈起您的老公,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跟朋友或配偶的关系比较弱,是不能满足自己的人际需求的,这就会有一个很危险的倾向,通过跟孩子的互动来得到满足。就是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对他的生活进行操控,让他离不开自己。等孩子长大之后,也会缺乏跟配偶或朋友建立关系的能力。当然,这样的溺爱也可能是因为前六年的情感缺失引起的,您希望去补偿。现在呢,要摆正您和您爱人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永远应该在第一位的。
最后,您对孩子的付出,却换来了他的消极对抗,以及您的无奈。孩子之所以选择消极对抗,是他并不认同你。在这里我们要一起探讨“如何爱”,以及“爱的方式”。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是通过父母对他的评价来完成的。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镜子,他们看到的自己就是父母,社会向他们呈现出来的。您传达的是“我的孩子很笨”,他就认为自己是个笨孩子。您传达出来“你怎么总是弄得这么脏”,他会认为自己是个脏孩子。换一个方式“是不是交到新朋友了,我儿子真棒!”或是“你很聪明,只是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生活,等你适应了学习成绩很快就好了。”孩子也会更自信。孩子会寻找认同自己的人,您对自己的孩子并不认同,他是很难和您沟通的。什么是爱呢?对孩子的爱不是控制,安排和溺爱,也不是按自己的经验掠夺孩子独自体会成长、挫折,并从挫折中有所收获的机会。而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要给孩子温暖和支持,同时又要适当的指导和要求。
希望我给您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