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节课内容目标太多,难以完成”的思考

(2015-10-14 15:34:15)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读就是用眼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说到底,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听,辨别语音,理解语意;有效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正确完成阅读活动;,用规范书面语言反映事物、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理所应当万般正确的。但如果每节课都四个目标齐头并进平均用力,反倒容易导致学生一个都学不深学不透。而这种四个目标面面俱到的做法在公开课中颇为盛行。比如教师先让学生听配乐版文章朗诵,接着请几个学生尝试朗诵,然后教师讲解文章内涵并让学生讨论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当堂模仿文章片段进行写作。一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说读写全部顾及,这样做,学生的每一项能力真的得到扎实锻炼了吗?

古话说“宁断一指,不伤十指,一堂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若想面面俱到,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听一遍示范朗读就能有感情跟读?之后二十分钟讲解就能理解课文,并表达自己观点?最后,学生还没完全掌握课文,在不用酝酿的前提下就能快速模仿写作?听说读写,一节课能够真正完成其中一两项已经足够了。

此外还有一种错误做法,也在公开课中极其盛行,就是教师急于在课文还没吃透的情况下引入大量课外材料,仿佛不拓展延伸到课外便不是好课。于是,教师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与类似文章,课堂上则匆匆讲解完课文就挤出时间让给课外延伸内容繁杂,难以消化。

适当的课外延伸当然很好,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与思维,但是并非越拓展越好。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仅限某篇具体文章,而应是阅读理解的方法。课外文章那么多,教也教不完,而我们的课本是经过精心编写的,里面的文章只要教师认真讲解,把分析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自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教师教授的方法自行阅读理解课外文章——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否则,课文都来不及让学生仔细阅读、咀嚼,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什么方法都不会,却迫不及待去做课外练习、领悟课外文章,不是缘木求鱼吗?

面面俱到的语文课堂,教师累,学生也累,且累而无果。所以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做到三简——目标简练、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教学目标如果太多,教师上课时就容易泛泛而谈,样样不深。反之,教学目标简单明确,教师能有的放矢,学生也容易牢记、深记。大多时候,一课一得的目标设置已经足够。这其中,如何设置目标是重点,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并吃透课本。

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应该深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每节课的重难点,在他们的起点能力上建构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分析怎样从他们的起点能力出发到达我们所需要的最终目标。有些知识技能,学生平时已经具备,那教师就应该少讲少练;有些难点,老师讲了但学生一时难以明白的,就要反复讲反复练。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符合学生需要,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除了深入学生,吃透课本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吃透课本不仅是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要有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把握一篇课文、一个版块、一册书、整个中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既要设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又要掌握整个中学语文的知识能力目标。要建立好知识树,设置渐进式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最终建立学生立体的知识体系。 

之后,教师还需要设计出过程简洁、方法简便、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研究透课文后用最深入浅出的构思来教授学生。我曾读过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案例,是余映潮老师在《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中提到的鲁迅《祝福》一课的设计。可能很多语文老师和我一样,觉得鲁迅的文章内容多且深,很难教,但是这个创新设计中的老师很善于化繁为简。该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他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一说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孟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这个设计确实漂亮,“没有春天的女人”问题新颖,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以此发问,既让学生知晓了祥林嫂一生命运,又让人理解到冷酷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一个问题串起对小说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等内容的探究欣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没有吹拉弹唱的百出花样,没有无限延伸的课外内容,只是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一两个问题,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语文是什么?无非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根本是什么?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纯熟使用中文,并能欣赏中文之美,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走向简约,就是走向语文教学的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大道至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去尽繁杂,返璞归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