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诗歌阅读中对比屈原和杜甫的爱国情怀

(2015-10-14 11:08:52)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发展

“大约飞扬帏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方东树的评价精辟地概括出了杜甫诗歌的特点,其中的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尤为典型。而很大程度上,造就杜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的正是他沉重的忧国忧民之心,是他心中对祖国、对百姓的一片热诚。

杜甫虽然出生于盛唐时期,整个青壮年时代也是在开元时期度过的,但其一生的大半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安史之乱之后,繁花似锦、充满了浪漫气息的盛唐在一瞬间堕入到苦难之中,原本雄浑大气、乐观自信的盛世唐音化作了痛彻肺腑、凄凉无告的衰世哀鸣,盛唐的高华爽朗变作了中唐的消沉萧瑟……

杜甫作为这个时代转折的伟大诗人,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时百姓在穷兵黩武和乱政统治下遭受的苦难,亲生经历了妻离子散的悲惨境遇,苍凉悲壮之情油然而生,并在其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无不刻录着杜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体现着他浓浓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杜甫之前,屈原也有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时刻不忘楚国兴亡,时时关心楚国的前途命运。“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虽然知道这样会危及自身,但是还是把国家放在首位,担心楚国的政治。屈原希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中屈原多次以“美人”自喻,表达了他对楚怀王的一片忠心,并雄心勃勃地要为楚怀王引路。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其爱国之情最终还是战胜了诗人去国以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私心,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尽在其中。可以说,杜甫的“穿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正是沿袭了屈原之情。

天宝五载(746),杜甫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希望一展宏图,为国效命。而当时李林甫竟让应试者全部落第,这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受挫,而且生计也无着落,整整困守长安十年。理想落空、生活潦倒的杜甫更看清楚了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但这并没有减弱杜甫对君国安危的拳拳忠心,对民族存亡的焦心牵挂,对黎庶的真心同情。相反,这些更坚定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了对百姓的了解和同情。

《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试以撕心裂肺的哭声震撼整个时代,讽刺唐玄宗为开边而多征兵役,表达了其对百姓无限的同情和怜悯。同时期所作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头叫虞舜,苍梧云正愁。”诗人在诗中用了富于暗示的象征手法,表现了其独到的“见盛察衰”的预见。杜甫针对现实,大胆揭露,流露了他对外表上依旧轰轰烈烈的大唐盛世的隐忧。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尽管当时杜甫自身难保,困顿潦倒。他还是时刻关心战局的胜败、国事的安危。

《悲青坂》一诗便是悲痛唐军青坂之败。“山雪河水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描写了战场凄冷萧瑟之景,忧民之心油然而生。“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三首》)则是作者直吐心怀,希望为广大人民呼吁。此后,杜甫又作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感慨“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皇城?”“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迸发着作者强烈的愤慨、感伤以及对世事无情的批判。《新婚别》和《垂老别》则描写了出征前夫妻话别的场景,一方面暴露了当时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深刻地批判安史之乱和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抓兵拉夫的恶劣行径;另一方面有表现了劳动人民不怕付出巨大牺牲,积极抗战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新婚妻子劝勉自己的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老年男子感慨“幸有牙齿存”,还可以为国出征。这里,杜甫的爱国之情愈显复杂,对百姓的赞扬之情进一步提高。

漂泊西南时期,杜甫虽然身在成都夔州,其心却始终与祖国与百姓在一起。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感伤自己未能报国身却先老了。

《枯棕》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在军兴赋繁的情况下,作者对人民惨遭剥削的同情,为死者哀悼,为生者伤忧。“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一生一死,以生者发问,质问统治者。这个时期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难得的开朗之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心系国家,为国家战争的胜利喜极而泣,该诗不知道出了多少遭乱离而流浪的人的喜悦之情。杜甫至死都带着未能报效祖国的遗憾,其深刻的爱国爱民情怀显而易见。

杜甫关心国家命运,对君王像“葵藿倾太阳”,对百姓更是无限地同情。屈原也“哀民生之多艰”,但较之与杜甫,他的爱国情总有其局限性在里头。屈原所忠的对象是楚怀王,人民在他的诗歌中只占第二位,屈原更多的是将其爱国之心与忠君统一起来。相比之下,杜甫的忧国忧民则更有其进步性,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既是“忧民”,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和人民性。

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发现,两人的身世背景还是有所不同的。屈原毕竟是楚国贵族阶层的士大夫,他是一个诗人,他也是一个政治家。他在诗歌中的悲愤和痛哭,揭露和批判,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屈原认为必须君臣合一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

而杜甫生平做官不大,长年过着流放的生活,虽然也将爱国和忠君统一起来,多次表达他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和信心,但是他更多时候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为百姓讲话。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杜甫为了救房琯而获罪,获罪后对社会世事有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破除了对朝廷的幻想,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疾苦的过度。在丧乱中的艰难处境和见闻让杜甫看到的多是百姓的悲惨境遇,杜甫自然会更多地感慨百姓之艰辛。杜甫让诗歌再次回到人民,回到生活的每一个脚步,回到历史的最深处。

杜甫爱民之心更可贵之处在于,作为儒者,杜甫真正实践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在遭遇了幼子因无食而夭折的突然打击后,并不为一己之忧乐悲欢所牢笼顾影自怜向隅而泣,而是推己及民“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由一己转天下,杜甫之爱国情确实让人感泣。

 

可以说杜甫将一生都给了大唐和大唐百姓。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句沉郁顿挫、悲壮凄美,虽然没有屈原、李白的浪漫旷达,但其中蕴涵着诗人浓浓的爱国诗情,这份情沉重有力,足以让世人为之震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