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王一川教授的《文学理论》一书是一本极富特色的学术专著,特别提出了关于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有感兴修辞性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是一种在媒介中传输语言,生成形象和唤起感兴,以便使现实矛盾获得象征性调达的艺术。简言之,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更简洁地说,文学是一种兴辞。”(《文学理论》P77)这是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新的理解。他舍弃文学本质论,而代之以文学的含义和属性,从而给文学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在这本书里,他更倾向于用文学的属性来解释文学,而不是用文学本质来固定和限制文学。“感兴修辞”即“兴辞”一说,则正是他结合文学的各个属性,选择一种说法而推演出来的一个新命题。
      
该书正是以文学的“感兴修辞性”为出发点而展开讨论的,讲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文学的含义和属性,提出“感兴修辞”一说;②就文学媒介展开论述,认为媒介优先,没有媒介,文学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学是通过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才能由作者传达到读者或由书商传达到消费者,这样文学那部分没有完整的意义才能由读者补全,之后文学才算是真正的存在;③讲了文学文本的相关问题,包括文学文本的约定文类、文学文本的层面等等;④从文学作品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中的艺术家(作者)和观众(读者)这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讲解了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⑤通过对几个文学个案的批评,举例讲解了文学批评。
二、对“意兴层”、“余兴层” 问题的评价
      
在讨论和讲解上述这些问题的时候,王一川老师除了注重文学的感兴修辞性,还特别强调那些被大家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是先于语言的媒介,他在书中一再指出文学媒介并非语言,而是传输语言的物质渠道,如报刊、书籍、网络等等;二是意兴蕴藉着的某些难以言喻的微妙而又重要的深长余意或余蕴——余兴;三是特定文化语境对文学文本的影响,他认为在实际的文学过程中文学文本的写作、传输和阅读都与特定的文化语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理论》P150)以下,我想对比王一川老师所提出的“意兴层”,来谈一些对“余兴”的看法。
      
王一川《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层面一章中明确提出“余兴层”。余兴,与古人所谓“余蕴”“余韵”“余味”“余音”或“余文”意思相近,是指在鉴赏之余仍存有的一种似乎绵绵不绝的意义余留。(《文学理论》P279)从文章后面的解释来看,所谓余兴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见于自身语言之外,由其意兴层延伸出来的某种韵味。
      
首先,我们必须将“余兴”与“意兴”区分开来,意兴是兴象所传达或蕴藉的意义,它们或是存在于那些直接点明兴象之意义的字、词或句子之中,或是穿行、隐居于文本的字、句、段的缝隙间,但不管其是否是隐含的,我们只需通过仔细的读解去体会、去寻觅,文学文本的意兴是可以被说明的,是可以被读者概括表达出来的,是相对比较具体的;而余兴则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似有又无,是说不明道不白的,只能是一种感受,如喝完苦茶后留下的甘甜后味。
      
再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被创作之初,它既然是作者感兴而发的修辞,其中必然承载着作者自身的人生体验,作者借助语言表达自身感受,其目的是实现现实矛盾的调达,而作者通过语言所想要表达的那些可以被表述出来的东西正是文学文本的“意兴层”。也可以说,作者创作的最初意图可能正是为了表达“意兴层”的某些东西,它们是作者有意识或刻意所想要表达的一些意义,是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思想而存在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伫兴、发兴、构兴、成文、成品)中必需将其考虑在内,甚至可能还需一味地去强调和表现它。但作者在这些刻意的表达之余,总会在无意间给读者留下某些思考或品读之后的余味,也可以叫做文学的“延伸空席”,这些余味或由文学文本的“丰富内容”带来,或由文学文本的“有意味的形式”带来,如作品的一些音乐美感等等,这就是“余兴”。从作者创作的角度考虑,余兴的创造并不是作者创作过程中实实在在的部分,它是作者表达之余的杰作,带有模糊性,是文学文本所拥有一种独特气质,超出于作品本身,而且在作者创作之初,它是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并没有被激活。
      
而当文学文本进入到读者层面,变成文学作品时,它的“意兴层”
便随之得到了补充,同时它的“余兴层”也随之被读者所激活。王一川《文学理论》指出文学文本要素中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隐含读者”,文学文本是有待于读者阅读的,在由作者写作完成进入读者阅读之前,它的意义还是不完全确定的,期待着读者通过阅读而加以具体化和确定化。(《文学理论》P150)当然在我理解,文学文本要素中的“隐含读者”之意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隐含读者对作品“意兴层”的补充;一个是对作品“余兴层”的激活。这一在读者中得到补充的“意兴层”也可以理解为读者感兴认同的结果。它与上面所指的作者创作之初的“意兴层”相互照应,既可以与作者之义相同,也可以与之不同,甚至相逆反,但同样是属于文学文本“意兴层”的。与此同时,潜在的“余兴层”被读者所感受,从而得到了激活,它是读者在实现自我认同之余的感动,是读者由整体作品而感受的一种意境、一种音乐的跳动或者是一种建筑的美感,是读者与作者跳出作品语言本身而进行的情感交流。
三、扩展讨论(个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以下试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略作分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通过对云彩、金柳、青荇等意想的描写,诗人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感受: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这些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浓郁、隽永的情感正是作品《再别康桥》“意兴层”所包含的一些东西。
      
首先,当我们阅读这首诗,就能感觉到它就像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带动着我们的每一个音乐细胞。诗句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宛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带给读者听觉的享受。其中诗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则是运用了顶真的手法,使得读者朗诵时更回味无穷,给文学作品所带来的“余音绕梁”之感。
      
其次,本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六至八字不等。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次,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人通过想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让读者也禁不住和作者一起陶醉在“康河的柔波里”。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文学文本见之于语言之外的“余兴”,它并不直接表达文学文本的中心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主题,给人以内容之外的美感,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赋予作品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作为审美意蕴层面的“余兴层”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去体会,那样才能有更多新的发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