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程性材料]--杨疆慧《印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2-11-07 11:26: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本课是以国家为区域的人文地理部分。课标要求一:运用地形图和地行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标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本课时主要是分析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课标要求二: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多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这一要求则体现在印度发展中的工业。课标要求三: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在本课时主要是突出印度的软件产业在其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与我国很相似,所以本课时主要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国情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体现与我国相关联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了解其他人文地理部分的相关知识。教材文字系统较为浅显易懂,难点在于读图、析图。


 
学情诊断


    
通过对《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思路,但具体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更不具备运用这个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时教学在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仍旧需要突出方法。此外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推行农业革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就此问题学生深有体会,所以教学时可以借助此相似性,相互对比,加以理解。

 

因此我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B、掌握读图、分析图的技能,了解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

C掌握读图、分析图的技能,了解印度主要的关系。

2、方法与途径:

A、通过读图、分析图,归纳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的规律。

B、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C、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3、情感与评价:

A、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B、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电子白板、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

难点: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

1、编排本节课的导学案,并将导学案的预习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

2、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张幻灯片上有西安市东元路学校的校徽和校名。

3、音频资料的准备。

4、地图、图表的准备。

5、答题思路的温馨提示。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印度歌舞《美丽情人》创设印度的氛围。(多媒体电子白板展示)

1导入新课---找学生以提问的形式回忆上节课印度的三大地形区、人口众多、气候特点、水旱灾害为本节课自给有余的粮食埋下伏笔。(多媒体电子白板展示)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印度人口众多,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加上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技术落后,印度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

 

2展示案例--引出印度的“绿色革命”及印度的农业。

    小芭芘的家位于印度的一个普通农村。他家的成员众多,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是一个大家族。

晚饭的时间到了,晚餐真丰盛,小芭芘和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后来,妈妈端上了香喷喷的炒米饭,堂弟大口吃了起来。妈妈微微一笑,转身回到厨房。这时,爷爷对小芭芘和他的堂弟说:孩子们,你们有吃的有喝的,真幸福。我小时侯,家里耕地少,经常发生旱灾和水灾,没有水泵抽水和排涝,也没有牛耕地,生产技术非常落后,靠天收获,收成很差,加上家里人口很多,经常吃不饱,听说那时侯咱们国家每年都从国外进口粮食。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了大改革,叫什么来着呢?对!绿色革命,就是选用像咱们家供销社里卖的优良稻种,化肥,使用像你哥修理厂的哪些机械,并且修建了水泵,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粮食才逐渐够吃,这些年来每年还有节余呢。话说刚完,妈妈端了堂弟爱吃的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多媒体电子白板展示)

 

3合作探究:(多媒体电子白板展示课本上相关的图)

A、先让学生在导学案上仔细审视活动探究的内容。

(附活动探究题)活动一:对照课本P387.41与课本P357.34、课本P397.42分析小麦、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

 

主要分布地区

地形

降水多少

小麦

 

 

 

水稻

 

 

 

 

 

 

 

 

 

活动二:读课本P407.43,结合课本P40活动1,分析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主要分布城市

和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棉纺织工业

 

 

麻纺织工业

 

 

 

(附给小组合作探究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活动一:小麦和水稻在空间分布上应充分考虑到地形和降水,其中水稻和小麦相比对水和地形的要求高。

主要分布地区从以下3个地形区的某一个部分考虑。a、喜马拉雅山脉;b、恒河平原;c、德干高原。

地形从以下五种类型考虑: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

降水多少:参考图7.42看降水量的数值。

活动二:工业分布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应遵循:a、靠近原料产地。b、靠近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产地。c、靠近消费市场。

 

B 教师活动:根据教材中的地图、资料、及活动内容,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完成本课题。考虑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读图、阅读及归纳总结。教师给每组学生温馨提示小纸条并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对比归纳。

 

C、学生活动:首先独立思考,列出讨论的发言提纲写出疑难和不会的。其次,学生之间针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和辩论,逐步实现答案的完善的统一,组长纪录并整理同学发言,最后各小组展示成果,组与组的学生交流学习,师生共同评价。有精彩发言,要用掌声给予鼓励。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不但再现了知识,深化了重点,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上述活动设计成小组讨论,然后组内概括出结果,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不同意见,让大家共同分享获得成果的快乐。

 

承转:

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这样的国情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这样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才能进一步得以发展。粮食作为基础保障后,印度的工业发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等具有一定规模。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在宏观上实行对外开放,在微观上以计算机,航天及原子能高新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合作做目标测试题。

 

4目标自测:

1)、印度在殖民主义者统治期间主要发展的工业是(   

A.机械工业                  B.钢铁工业  

C.采矿业和纺织业            D.原子能工业

 

2)、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读P407.43和图7.34

A.德干高原西北部            B.德干高原东北部 

C.德干高原南部              D.德干高原中部

 

3)、印度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在哪些领域居世界前列    

A.原子能、软件制造工业       B.纺织工业

C.机械工业                   D. 钢铁工业

 

4)、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A            B            G          

2)城市:C      印度最大的      工业中心

D      印度最大的        工业中心

E、首都          F         

有印度的“硅谷”之称,该国的软件

出口量居世界第     位。          

   

5小结: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教师予以解答

 

6板书设计:

       印度第二课时

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发展中的工业

 

六、教学反思

教的目的是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即学到了知识又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节课对于个别同学可能没有照顾到,这在以后的备课中需要考虑全面,或进行个别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