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教学设计(粤教版)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顺德伦教翁祐中学
初三5班
一、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三(二)2.1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科书相关内容】《思想品德》(粤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3.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描述及其评析】
目标1:学生收集资料说出我国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现状,知道我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目标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应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目标3:学生阅读材料合作探究概括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策略,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目标4:学生在情境中评判自己对待自然生态的行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实际行动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
评析:
第一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个动词是“说出”,名词短语是“资源、环境现状”,属于记忆事实性知识。第二个动词是“知道”,属于“接受”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二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个动词是“举例说明”,名词短语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第二个动词是“确认”,属于“反应”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个动词是“概括”,名词短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第二个动词是“体会”,属于“接受”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个动词是“评判”,名词短语是“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属于评价元认知知识这个类别。第二个动词是“参与”属于“信奉”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1: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知识维度 |
认知过程维度 |
|||||
1.记忆 |
2.理解 |
3.运用 |
4.分析 |
5.评价 |
6.创造 |
|
A.事实性知识 |
目标1 |
目标2 |
|
|
|
|
B.概念性知识 |
|
目标3 |
|
|
|
|
C.程序性知识 |
|
|
|
|
|
|
D.元认知知识 |
|
|
|
|
目标4 |
|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学生对于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和生态环境问题有感性的认识,但缺乏理性的分析。通过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要求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与国情之间的必然联系,对于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很多关于环保节能方面的宣传与教育,但在日常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会出现一些对生态环境不文明的行为表现。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并未上升到国家建设总布局的认知高度,日常生活中缺乏自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和行动。
2、本课学习内容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①本框题主要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类别。
②其学习条件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对我国的资源现状已有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问题的困扰,已经体会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3、上述两项分析决定教学程序:
情境体验导入——创设情境——小组探究——教师点拨——生成归纳知识
4、①教学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策略、行动及现实意义
②教学难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及行动
5、课型:新授课
6、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活动
教学 环节 |
教 |
评价活动 |
设计意图 |
达成目标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 新课 |
播放:《后天》视频。 设疑启思:美国灾难片描述了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陆被海水吞噬,气候急剧变化的场景。那么人类的“后天”,中国的“后天”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观看视频, 感受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 根据老师的设疑,思考并聚焦于学习课题。 |
观察学生面对视频震撼场景的情感反应作出评价。 |
通过气候急剧变化的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共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
|
探究一“美丽中国行”之现实篇
|
介绍美丽中国行第一站:内蒙古 投影:内蒙古的迷人风景。 设疑:“担忧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是在杞人忧天吗?” 对学生分享的探究作业,进行点拨归纳资源现状和环境现状。 |
观看优美蒙古草原场景; 思考问题; 展示收集资料(PPT); 总结我国资源国情、环境国情。 |
对学生完成资料收集、制作PPT的成果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即时点评。 |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我国资源、环境的情况制作成PPT,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小组分享交流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归纳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 |
目标1 |
探究二:“美丽中国行”之影响篇
|
介绍美丽中国行第二站:广州 投影:广州经济繁荣景象。 设疑: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态环境牺牲一点无所谓。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阅读网络资源:酸雨危害;河涌整治。 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小组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 教师点拨归纳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 |
观看图片,感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 阅读网络资源,思考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小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分享讨论结果。 |
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对学生阅读后生成知识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及时性点评引导。 |
选择广州作为第二站,与内蒙古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工业发展对生态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设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经济建设、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为“五位一体”布局的提出做好铺垫。 |
目标2 |
探究三: “美丽中国行”之对策篇 |
介绍美丽中国行第三站:北京。 播放视频:《十八大热词:五位一体》。 归纳:总布局之生态文明建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设问1: 什么是生态文明? 设问2: 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的发展战略、基本国策、方针分别是什么? 投影图片:雾霾中的马拉松和北京PM2.5主要成因。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政府治霾之策 投影: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的治霾之举。 教师点拨归纳: 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做法。 |
学生观看视频; 阅读课本P75第1-2段; 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政府治霾之策; 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
通过问题设置进行评价; 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点评学生提出的建议,并以此评价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 |
通过视频,承上启下,顺势过渡到生态文明建设,也让学生直观了解了我国五位一体布局; 阅读课本,小组探究、教师点拨,增强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学生思维,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自主探究对策的过程中,调用已知,生成新知。 |
目标2 目标3 |
探究四:“美丽中国行”之行动篇 |
宜居的生态靠大家。所以旅程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同学们居住的城区——顺德伦教。大家觉得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伦教是一个宜居之地吗? 组织学生讨论,写出一天的环保节约行为。 引导学生展望后天“因为我们……所以后天……” |
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写出不同生活片段的环保节约行动。 展望“后天”的中国 |
通过学生反思,开展自我评价。 根据学生填写表格时候写出的行动来评价。 通过学生对“后天”的描述,评价学生对生态文明之举的情感态度。 |
“一天环保节约达人秀”表格的填写,让知识回归生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反思并落实自己的环保节约行为,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展望“中国的后天”,呼应导入部分,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
目标4 目标3 |
课堂小结 |
野蛮地对待自然,人间如地狱;文明地对待自然,人间即天堂。地狱与天堂就在你的一念一行之间。让我们携手美丽中国行。 |
整理思路 |
|
激发情感,升华课堂。 |
|
表2: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教学活动的分析
知识维度 |
认知过程维度 |
|||||
1.记忆 |
2.理解 |
3.运用 |
4.分析 |
5.评价 |
6.创造 |
|
A.事实性知识 |
目标1 探究一: 现实篇 |
目标2 探究二:影响篇探究三:政策篇 |
|
|
|
|
B.概念性知识 |
|
目标3 探究三:政策篇 探究四:畅想“后天” |
|
|
|
|
C.程序性知识 |
|
|
|
|
|
|
D.元认知知识 |
|
|
|
|
目标4 行动篇 |
|
板书设计:
|
资源现状:相对短缺
|
|
【教学评价描述及其评析】
表3: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教学评价的分析
知识维度 |
认知过程维度 |
|||||
1.记忆 |
2.理解 |
3.运用 |
4.分析 |
5.评价 |
6.创造 |
|
A.事实性知识 |
目标1 评价A |
目标2 评价A |
|
|
|
|
B.概念性知识 |
|
目标3 评价B |
|
|
|
|
C.程序性知识 |
|
|
|
|
|
|
D.元认知知识 |
|
|
|
|
目标4 评价A |
|